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关于刘永刚的《爱拥》系列雕塑
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关于刘永刚的《爱拥》系列雕塑
作者:孙振华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2-06-27

刘永刚的示范意义,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寻找中国”方面。

这和中国雕塑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窘迫境遇有关。“寻找中国”是中国雕塑在二十世纪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在二十一世纪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所谓的西式雕塑进入中国后,中国本土雕塑传统出现了断裂,一种外来的雕塑语言和形式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家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总的情况还不如人意,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雕塑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没有发生深层次的联系,它还没有能特别有力地成为中国人表达自身问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这种状况的结果是两方面的:第一,中国雕塑很难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最早学法式,后来学苏式,改革开放以后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国雕塑如何在学习中建构出自身的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第二,中国雕塑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和文化传统没有很好地找到融合点,中国雕塑与中国的现实生存经验还没有有效的挂上钩,形成对应性的关系。

刘永刚的这些“站立的文字”,显然为中国当代雕塑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处寻找到了一条通道,将文字资源转换为雕塑造型资源,并加上个人的创造,这种努力给当代雕塑带来了新的气象。

寻找中国,也就是寻找当代雕塑的中国方式,在这个大的方向上,无疑有许多策略性的选择。在众多的策略中,有的中国雕塑家侧重选择传统的雕塑图式;有的侧重选择古代、少数民族、民俗、民间的生活内容;有的侧重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中,将理论资源转化为图像方式;......等等。

在各种不同方式中,刘永刚独辟蹊径,选择了文字。

语言是我们的家,而一个民族的文字则是沉淀、浓缩、凝聚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刻、最稳定、最持久的符号。在一个民族内部,对文字的敏感,足以使它成为最能体现民族情感、民族身份、民族归宿的表征。文字造型既能在读者中,依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而产生丰富的形象联想;同时文字的抽象性,又使它具有包容性和超越性,又能摆脱具体的形象限制,具有独立的形式感。

在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有些艺术家都存在一个误区,片面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汉民族文化资源。事实上,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其它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一个部分,它们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奉献了它们的智慧和成果。

刘永刚十分令人称道的一点,在于他摆脱了狭隘民族观的限制,将八斯巴文、蒙古文、和汉篆融为一炉,在艺术创作中,自觉体现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整体观和民族资源方面的多样性。

这是一种方法上有突破。刘永刚在这个雕塑系列中,体现了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向,即把多民族的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他的这种对待民族传统的新的思维方式,是特别具有当代性的;它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将有力地匡正在吸收民族传统资源过程的某些认识上的局限和偏差。
同样是发现中国,刘永刚的思路和方法有着明显的突破,他切入点,他的语言方式以及他的方法论,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文化体系做出了他个人的努力。

在雕塑艺术上,刘永刚的《爱拥》系列体现了如下特点:

第一,突出了中国雕塑强调线条的传统。

线条,不仅是中国绘画重要的表现手段,它还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雕塑在这一点上与西方雕塑相比,显得非常突出。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几乎都体现了强调线条运用的特点,而西方的雕塑则更重体积、团块。

刘永刚雕塑的图式来源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文字,而文字是线造型的,即使将文字转为立体,这种立体的文字仍然保持了线性的特征,所以,刘永刚《爱拥》系列雕塑因此而具有十分突出的中国雕塑的民族特色。

第二,较好地解决了文字立体化所产生的“面面观”的问题。

雕塑艺术与绘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作面面观。线造型的文字转化为立体雕塑,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到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都具有观赏性。在这个问题上,刘永刚进行了很多尝试,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文字造型的侧面,《爱拥》系列既有大的统一,又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优美的曲线进行的,当然,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也与他不拘泥于文字的造型,而是调动造型艺术本身的形式感和韵律感有关。

第三,《爱拥》系列雕塑具有较强的空间适应性。

刘永刚的这一组《爱拥》雕塑,既可以作为展厅内艺术性的雕塑成规模地展示;同时还可以单独作为户外雕塑,与具体的环境、建筑产生联系;它们还可以大批量地放置在空旷的户外,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它们甚至还可以开发为小型礼品,小型纪念品。这种造型的雕塑,只要加工工艺的效果能跟上,其空间使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第四,《爱拥》系列雕塑还具有很强的在材料、造型上的延展性。

从刘永刚正在进行的新的探索来看,《爱拥》系列只是一个部分,一个阶段。作为以文字为图式来源的雕塑创作,它们还有很强的延展性,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这种延展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上的延展性;二是造型上的延展性。在材料上,目前基本以石为主,从现有的作品看,石头的类别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刘永刚的这些作品还可以进行各种材料的试验,例如木头、金属等等。相信将来如果进行不同的材料试验,将会给这些作品增添新的魅力。

在造型方面,由于文字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作者的造型和想象能力,在文字的形体上应该还有足够的拓展空间。目前作者最新的一批造型就反映了这个特点。我们相信,只要作者继续努力,一定会为中国雕塑贡献出一系列成功的作品,一种全新的雕塑图式。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教授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深圳雕塑院院长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刘永刚,爱拥,雕塑,寻找中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