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香的审美——从《弥漫》谈文化的传统与艺术的创新
香的审美——从《弥漫》谈文化的传统与艺术的创新
作者:叶朗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1-30

一、今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担任总策划。作品的题目是《弥漫》(Pervasion),由五个部分组成:花香、茶香、酒香、药香、焚香。五味杂陈,中国的香味弥漫威尼斯。这个作品在这一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引起广大观众和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在有中国艺术家参展以来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其他大型国际艺术展览的历史上,中国的艺术作品得到西方媒体如此高度的关注和赞誉,《弥漫》是第一次。《弥漫》获得国外媒体和西方艺术界高度关注这件事,值得我们关注。(看一段记录《弥漫》的电视片)

二、《弥漫》的成功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其中一个启示,是文化传统、美学传统和现代创新的关系。我这个发言,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三、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中,有两个现象,过去似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的注意,一个现象是,中国古人不仅重视艺术的审美,而且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或者说,中国古人常常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近几年国际美学界一个热门话题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传统。和这个现象相联系,另一个现象是,中国古人不仅重视视觉的审美和听觉的审美,而且也重视嗅觉的审美、味觉的审美、肤觉的审美,特别是嗅觉的审美,即香的审美。西方美学史上有一些学者认为美感只限于耳、目这两种感官,而鼻、舌、皮肤等感官则不能发生美感。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从中国古代看到,中国人很重视嗅觉、味觉的美感,并且围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中,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嗅觉的审美,即香的审美。

四、中国人喜欢喝酒,他们在酒香中创造一种诗意的生活氛围,这也就是追求日常生活的美。白居易有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一个将要下雪的黄昏,诗人邀请他的朋友在雪花飞舞中一起饮酒,这是一个诗意弥漫的生活氛围。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临江仙》词,其中说:“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诗人和他的朋友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这是一个春色醉人的生活氛围。这里有视觉的美感,听觉的美感,嗅觉的美感,味觉的美感。这些都启示我们,中国人追求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也就是追求日常生活的美。

五、中国人喜欢喝茶,他们在茶香(嗅觉美感、味觉美感)中创造一种诗意的生活氛围,这也是追求日常生活的美。作家汪曾祺回忆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在学校旁边一家茶馆的墙上读到一首诗:

记得旧时好,
跟随爹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
巷口弄泥沙。

诗的作者回忆儿时去吃茶,又在门前巷口玩弄螺壳泥沙,那是人生中多么美好的时光。一种轻柔的惆怅,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清代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王桂庵》一篇,写王桂庵和芸娘的恋爱故事。王桂庵在梦中找到芸娘家,眼前出现的是“门前一树马樱花”的景象,那是根据一首民歌营造的氛围:

盘沱江上是侬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马缨花。

这也是一个弥漫着茶香的诗意氛围。这里也有视觉的美感、嗅觉的美感、味觉的美感。这是日常生活的美。

六、中国人也常常用花香营造诗意的氛围。“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香营造的氛围。这特别表现在园林艺术中。中国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如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亭”、“远香堂”、“香洲”、“香影廊”等。又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夏日荷香四溢,摄魂荡魄。(朱良志:《曲院风荷》)

七、中国古代还有用香料焚香、熏香的习惯和传统。大约从汉代开始,各种香料(主要是沉香,还有乳香、檀香、丁香、麝香、甲香等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东和南亚地区传入。汉代的王公贵族迷恋各种香料,官员上朝必须佩香。隋炀帝每到除夕,焚烧沉香,香闻数十里。南唐后主李煜自制“帐中香”,用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甲香等制成。他的宫中设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各处散发。唐代贵族用名香熏衣,香汤沐浴,成为风尚。把衣被摊放在香炉的笼架上熏染香气也成为风尚。“斜倚熏笼”成为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到了宋代,香文化大盛,贵族出行,马车上悬挂香球,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辛弃疾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诗句。《清明上河图》上面汴梁的十字街头开有香料铺。品香、挂画、斗茶、插花成为宋代上流社会的“四般闲事”,成为一时的风尚。很多文人雅士亲自制香,并编写“香谱”。如徐铉自制名香称为“伴月香”,苏轼自制名香称为“雪中春信”,是用正月梅花上积雪所化之水,调配各种名贵香料制成。诗人、艺术家认为香味能激发灵感,生成各种意象,所以品香、听香、“抚琴焚香”、“焚香静坐”、“红袖添香夜读书”成为文人、艺术家追求的生活方式。焚香成了社会性的潮流。有人描绘说,“那是一个芳香的年代,空气中总是飘荡着一丝丝若有若无让人心醉神迷的香气。那些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似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了香云缭绕中。他们头发上散发着香味,衣服上挂着香囊,浴缸里掺着香料,读书时手边也放着个香烟袅袅的熏笼或长柄香炉”。(赵柏田《岩中花树》)到了明清时期,焚香、品香除了在文人、仕女的生活中成为风尚外,也普及到平民大众之中,成为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审美趣味。

八、中国古人对香的审美的重视,以及运用嗅觉美感营造诗意生活氛围的习惯,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当然,西方历史上也有同样的传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相互贯通,这里不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在人们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风尚下,在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感到困惑的状况下,发现这个传统,照亮这个传统,复活这个传统,使它融入当代艺术的意象世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以为,彭锋在这次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展出的《弥漫》,尽管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美,但在总体上(在传统和当代的融合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关键字: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文化,传统,艺术,创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