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凭天性画画 靠天趣取胜——看鲍凤霞的画有感
凭天性画画 靠天趣取胜——看鲍凤霞的画有感
作者:贾方舟    来源:    日期:2010-09-14

前不久,张浩拿着一些油画作品照片给我看,说这些画是一个从没有学过画的女性突然对绘画发生兴趣,近一年来陆续画出的,许多朋友看了都甚觉惊讶。张浩在我翻看完这些画之后亮出底牌:这位突然对绘画发生兴趣的女性就是他的夫人鲍凤霞,我听后立刻释然。这样的个案眼下不少,石虎的夫人、朱振庚的夫人、朱新建的夫人、杨飞云的夫人,还有不少的“夫人”都有相似的经历。

这种现象站在学院的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但从原始人、儿童到民间艺人都在证明,天分在绘画中占着很大比重。绘画不像器乐,不经过严格的技法训练就无法演奏。绘画很像唱歌,只要能发声,人人都可以唱(唱的好坏另当别论),发声方法的训练是重要的,但未经训练也同样可以唱歌。这就是有“儿童画”、“童声歌唱”却没有“童乐”的原因。莫扎特6岁登台演奏的是和成人一样的乐曲,6岁的儿童画出的只能是儿童画。没有经过绘画技法专门训练的成人,虽然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齐备,却仍然处在天性创造的阶段。她们对绘画的兴趣不是发生在儿童时代,而是进入成人之后,这正好说明一个人的艺术天性需要一个诱发它的后天环境。上述这些“夫人们”所以会“半路出家”,画家丈夫就是构成她们最重要的后天环境和艺术诱因。我不相信几亿农民的子弟中没有艺术天才,只是他们的后天环境离艺术太远,不足以诱导出他们的艺术天性,也就不晓得他们之中哪一位富有艺术天性。

我曾经把这些接近于“原生态”的绘画称之为“非学院艺术”。所谓“非学院艺术”,顾名思义即指没有经过学院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画的画。原始艺术、儿童艺术、民间艺术都应归属于“非学院艺术”。这些艺术家都是靠天性画画,而不是靠技艺画画。鲍凤霞的画也是凭借天性,她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但不可忽视的是她生活在一种艺术氛围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艺术的薰染。她虽然未受过正规训练,但在画中已不知不觉融入一定成分的绘画素养,参照了专业艺术家的某些表现手法。无论画面结构还是色彩处理,都与一个纯粹的“原生艺术家”有所不同。因此,像鲍凤霞这样一种类型的艺术,可归类为“非学院艺术”中的第四种。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在西方曾被称为“原始艺术家”或“稚拙派”,在台湾则叫做“素人艺术家”,在大陆尚无一个确切的称谓,姑妄称之谓“原生艺术家”。“原生艺术家”对应于经过学院训练的“专业艺术家”,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赏、互补与互动的关系。专业艺术家常常由于太注重技巧而失去了艺术应有的自然天性,而“原生艺术家”也常会无拘无束到没有了法度,如能在互赏中互补,便可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特别是对于“原生艺术家”而言,有必要从专业艺术家那里吸收有用的东西,以克服自身的某些不足。但必须是以保存“自己”为前提,不能失掉自己原有的率性而为的本色与纯朴自然的天性。因为作为一个“原生艺术家”,真正可贵的品质正在这一层上,它也是专业艺术家最有可能缺失、也最看重的东西。

前年曾看一个展览,是将儿童画和儿童画的辅导老师的画同时展出。在看前一部分时,那些妙趣横生的作品常让你望洋兴叹,留连忘返。而在看后一部分时,却乏味得难以让你驻足。公平地讲,没有这些老师的辅导,未必会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画和儿童制作。甚至好多点子可能都是来自于老师的启发,但老师只能引导却永远代替不了孩子们的手。这些出手不凡的孩子,并不晓得艺术是什么,也不懂何为技巧,他们只是凭天性在创造,但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老师相比显然更接近艺术的本质。特别是那些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的作品,真让你惊叹不已,甚至让你感到他们的作品比大师还大师,感到在儿童与大师之间,不过一墙之隔。

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专业圈内的人会喜欢像鲍凤霞这样的画,就因为她的画中自带着一种天趣,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很少有专业画家能做到这点,能那样不假修饰地、自自然然地画画。也正因她没有学院派画家的那些技艺和讲究,因此也就免去了很多负担,使她能够随心所欲地画画。她作品中那种稚拙趣味与自由自在的状态是发自天性的创造,也不受任何学院教条和传统规范的束缚,她的画完全是一种自言自语,一种本色的流露。因此,无论画的是花、是建筑,抑或别的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天趣和心灵的纯净。这是单靠高超的学院技巧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关键字:鲍凤霞,非学院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