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
艺术批评中的亚人类价值观
作者:查常平    来源: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    日期:2010-08-05

在本土化的艺术观指导下诞生的中国当代艺术,不但没有实现其国际化的梦想,而且在长时段的艺术史上远离了国际化的价值取向。既然是本土的,它又如何能够走向国际呢?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们必然把本土化与国际化对立的思想原因。

从当代水墨画及书法主义的创作中,从以政治波普及玩世写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油画中,我们发现本土化的书写意味着对于传统封闭艺术观的书写,即再现中国文化传统中艺以裁道的工具论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一开始就剥夺了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样式在文化传统中的独立性,因此,它不可能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入到国际化的情景中。一种非独立的艺术精神样式,在当代国际文化中没有存在的根基。因为,国际化,首先取决于国与国的个别价值和各国艺术在精神层面的个别性,而且,这种个别性必须以当代生活为依据。如果我们带着过去的艺术观参与国际化的活动,他人只会将之纳入传统视野来评论我们的本土创作。这不是因为他人的偏见,而是因为本土化创作固有的保守性与非独立性。另一方面,何况,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只要认同心灵的开放性,他们就在国际中。艺术史显明:政治可以将人心锁闭起来,但艺术家的普遍理想却拒斥这种锁闭。那种把艺术家的国际身份定位于西方的人,和一些艺人把政治权力当成自身依靠的行为毫无差别。两类艺术家,在最底层面缺少的是个人性的艺术语言图式,在最高层面缺乏的是人类性的同在理想观念。因为,以西方代表国际,和封闭时代的旧中国人以中华为世界全体的两种价值取向,都是个体生命丧失人类性的结果。在全人类走向开放的一体世界的今天,它悖逆了历史的前进方向。

和艺术创作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呼应,有人在批评中又提出本土批评与全球批评的差别。在谈到本土批评如何介入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本源的全球性话语批评中时(西方中心主义怎么可能成为全球性话语批评的本源呢?这在逻辑上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张晓凌倡导的策略,是像黑人批评一样先打进去再打出来;他认定这是一种本土理论在其创生期“所持有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的要求”。但是,我们借以进入的理论依据何在呢?若继续以西方批评理论话语为出发点,我们的打入不就是在全球性话语批评中为西方艺术作伴娘么?这样做时间越久,我们便越丧失打出来的勇气。若以传统汉语批评的随意性为切入根据,我们不就更加陷入本土批评的泥潭中了么?我们在自恋过去的本土画论中现在更加远离了全球性批评,进而丧失根本的在场能力。

不过,对于抱有本土批评与全球批评(实质上指西方批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批评家言,更需要反省的是为何西方批评话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话语?难道在逻辑上西方批评不属于一种本土批评吗?假如忘记了本土批评的艺术化倾向,我们对当代中国艺术的介入度,只表明了我们远离艺术的程度。在我看来,西方批评话语能取得全球话语批评的主宰地位,只是因为其对批评的艺术性的自觉看护而不是不舍于本土化的自恋情结。

2.3  民族性与世界性

东西方话语称谓的笼统性,迫使一些批评家转向本土批评与所谓的全球批评。这种批评的结果,带出以民族性与世界性为内容的这对亚人类价值观范畴,正如把和本土化对立的国际化、全球化也规定为亚人类性的,只因为批评家心目中的世界性、国际化、全球化,不过是西方性、西方化的同谓语。

民族性的核心,是新保守主义者倡导的民族主义。这种思潮,相信过去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神圣性,认为人类未来的对抗源于文化的冲突,根本否认人类能够在共同理想下实现个体共在的可能性,因为它不承认民族中的个人有共同作为人的理想。艺术中的民族性亚人类价值观,把中国艺术家的任何个人性艺术经验归结为“中国经验”,把他们的个人性艺术图式简约为“中国方式”,把他们在西方展览中获得的身份誉称为“中国身份”,仿佛在人类艺术史上还有埃及经验、埃及方式、埃及身份的艺术批评先例。由于把民族当作了最根本的艺术评价尺度,于是,抱有这种观点的批评家,不得不为中国艺术家找到一个中国式的定位,于是,他们个人的原创性努力带有一种集体劳动的性质;于是,“原创性在某种程度上有与民族主义、地理空间相关联的问题,它有稳定的、一贯的、整体的成份,原创性隐性地设置了文化之间的国界”。其实,这里所说的“原创性”,不过是代表一种民族文化的自动延续。而艺术的原创性,在根本上乃是反民族主义的。艺术史的发展证明,任何一次伟大的艺术图式变革,都离民族主义相去甚远。艺术这种个体生命情感图式的变革,直接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即全人类的遗产。

“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古代概念,它是世界人种、血缘、地理相互隔绝的结果。在这种隔绝日益消失的今天,民族主义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并不具备当代文化的建设性意义。”既然许多批评家都明白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那为什么把它当作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策略呢?这样做,不是在把中国当代艺术引入终结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么?艺术的民族性方向,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的只是民族性的亚人类语言图式,它不可能把艺术融入到世界性的即人类艺术史自在的图式历程中。况且, “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政治、社会和才智发展的紧张压力下,本土、区域和民族传统始终处于消解中,并被容入世界范围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使任何一个单独的民族无法封闭地存在下去,它处于和其它民族的相互依存中,何况生活于其中的艺术家。

我们正处于一个民族性趋向消失、世界性在崛起的时代。艺术的民族性亚人类价值观,不但不能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入世界中,而且扼杀艺术本有的创造本性。而我们正在面临的世界化的艺术世界,乃由具体的个体艺术家所创作的个人性语言图式构成。没有这样的个人性图式,中国艺术家就遭遇着在世界外的危险。艺术的世界性,在本质上即是由个体艺术家在独立探究精神本源中所形成的人类性。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同本土化的艺术书写倾向一样,是把艺术拖离人类后、生成的封闭之途。它以艺术的名义,捍卫人的非个人化与非人类化的存在。

选自《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艺术批评,价值观,本土化,国际化,东西方话语,民族性,世界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