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专访鲁虹:新媒介艺术是介入世界的新方式
专访鲁虹:新媒介艺术是介入世界的新方式
作者:    来源:99艺术网    日期:2009-04-17

“图像转向”不是形式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栋:我注意到最近您经常提到“图像转向”的问题,可能很多人理解为这就是一个图像表面形式的转换,于是对此也产生了某些疑问与误解,请您谈一下这个问题,好吗?

鲁:好的。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谈。2002年以来,我做了一系列的展览,有“观念的图像”展、“图像的图像”展、“嬉戏的图像”展、还在上海美术馆做了“变异的图像”展,现正在做“历史的图像”展,该展4月将在深圳美术馆展出,6月将在湖北省艺术馆展出。而做这些展览,一方面是为了结合深圳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把当代油画发展的线索清理一下;另一方面是想把“图像转向”的问题研究一下。在这里,每个展览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比如在2006年,我和俞可做了一个名为“嬉戏的图像”的展览,这个展览着重研究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部分年轻的油画家怎样利用卡通的文化资源,使油画创作发生了一种新的转换。以及他们怎样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当下的一种感受。没想到这让一些人产生了误会。他们竟然认为我提 “图像转向”就是要艺术家去画卡通,并去迎合市场,我觉得这些人显然没有认真地看过我的文章,有点望文生义、强加于人的味道。那么,我现在正准备做一个“历史的图像”展,研究的问题又不一样。由于一个展览只能研究一个方向,所以并不意味着我在这个展览中就要否定其它方向。在第三届批评家年会上 我已说过,大家要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阅读人家的文章,如果没有弄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望文生义,并进行学术批评就很不学术。所以我根本不会回答他,因为我觉得他所批的问题并不是我说的,而是他强加给我的。

关于究竟什么是“图像转向”?如果大家花一点时间读一点书就知道。事实上,“图像转向”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西方哲学界提出的。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西方的哲学曾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向:

在17世纪以前,西方哲学家更多是关注事物本身;此后,就开始关注思想,于是出现了哲学上的第一次转向。到了半个世纪以前,有哲学家发现思想是用文字出来的,这使得他们开始关注语言本身,结果出现了哲学史上的“语言学转向”。到了最近,又有哲学家提出了“图像转向”的问题。据我所知,当代西方最优秀的思想家,如利奥塔、德里达、福柯,海德格尔都谈过“图像转向”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图像必然是对应着一定的文本,世界上并没有无文本的图像。“图像的转换”和“文本的转换”是密切联系的,这是第一;另外,图像不仅能够携带特定文本的内容在里面,还能够表达文本无法表达的超验性的,潜意识的,幻想的内容在里面。所以,他们都把图像放在了比文字更高的位置上,都注重对于图像的研究。像利奥塔就写了《话语与造型》的书,我想,有了这个背景,人们就不会对“图像转向”的问题提出否定性的意见。而我谈“图像转向”是借鉴了西方哲学家的话语,并把它用到了当代艺术上来。我认为,由于当代艺术,深受大众文化(如广告、电视、卡通等等)与新生艺术样式(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等)的影响,所以,其图像的呈现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从更深处看,“图像转向”其实和艺术家们采用的新的方法论,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觉经验密切相关。“图像转向”远不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

我注意到,有人因为理论家米歇尔强调他所说的“图像转向”指的是当下出现的、非艺术的图像,所以便不同意当代艺术中有“图像转向”的说法。但不管他承认如否,当代艺术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已经取消了精英艺术和大众文化的界限。在今天,如果你不懂大众文化,那么,你对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是无法理解的。这就像我们不懂宗教、圣经,就不懂前现代的很多宗教绘画一样。从这样的角度讲,米歇尔所说的“图像转向”恰恰适用于当代艺术。比如你看美国的“波普绘画”,就取消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界限。实际上,当代艺术中的很多主题、符号,还有艺术手法都是从大众文化里面直接转换过来的。这非常明显。另外,由于当代艺术取消了所谓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所以图像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像博伊斯就把大量生活中的一些现成品和行为直接引用于艺术,这种呈现方式和传统的呈现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理解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图像转向”的说法。在今天,你还可以用帕诺夫斯基的那一套方式去解读前现代的、带有宗教内容的,反映民俗的、文学性很强的绘画,但你根本不能简单的运用其来谈当代艺术。这需要我们超越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去寻找新的解读方式。在这方面,巴特尔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他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借用的。

栋:您说“图像的转向”不只是一个图式上的简单的转化,它总是和一个具体的社会语境发生联系。并与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吗?

鲁:是的,在优秀的作品中,图像必然包含着观念,所以,做批评就必须将观念与具体的呈现方式结合起来谈。我坚决反对不谈图像,不谈艺术手法,空谈观念与内容的做法。那些缺乏艺术感受的人,那些缺乏绘画训练人,那些从其他学科转过来又不注重艺术本体问题的所谓“批评家”,总是喜欢简单地拿出一个他学科的题目来谈玄。老实讲,我对这种人是嗤之以鼻的,也根本不会把他们的说法当回事。

栋:我们都知道,鲁老师最开始也是学习绘画的,对绘画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又对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所以我觉得分析一件作品,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艺术家的实践层面去看。

鲁: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对图像和图像包含的文本,包括技术手段有很好的把握,你不能超越图像与具体的技术手段,把你看的某一本书,强加给别人。即把一个政治、哲学、社会学中的观点,强加给到一件作品上,总之,你必须从作品出发。

栋:根据您自身的经验,中国这几十年来的艺术是以架上这种传统方式占主导的,但现在艺术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对新媒体、影像等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在理论建构上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

鲁:美国有一个艺术理论家叫丹托,他写了一本书叫《艺术的终结之后》,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在书中,他就是从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谈起,进而分析了生活中的一个商品,怎么会变成一件艺术品,由此,他谈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一,在当代艺术中,所谓艺术品和日用品、生活现成品、还有艺术行为与生活行为的界限已经取消了;

第二,所谓精英艺术和大众文化的界限已经取消了。

而为了说明这两点,他进行了一些很深入的探讨,谈得很好。在他看来,艺术家做作品不单是为了制造新闻效应,而是为了表达一个很严肃的文化问题。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他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既可以使用装置,也可以使用行为与影像,甚至可以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里寻求借鉴,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表达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现在有艺术家运用新媒体玩形式,忽视对思想的表达,这是很不好的。应该加以注意才是。

栋:谢谢!

上一页  1 2 
关键字:鲁虹,新媒介艺术,影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