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景”中 之“境”
“景”中 之“境”
作者:张建俊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12-08

我在08年所策划的《‘景’中之‘境’》展览中是强调“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商业消费时代背景下的遗失,大多失去了历史的说教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商业运作的替代品——休闲娱乐场。今天我再次所谈的“景”中之“境”,是想在被邀请艺术家的作品中寻求一种对当下环境带有批判和反思的声音——这源于当今艺术太多的反讽和卡通式的调侃,还有更多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本主义教条形式,回避批判现实和伶牙俐齿式的犬儒时代的冷漠,所以我强调“景”中之“境”的“境”不仅仅是感物触伤的心境,也不是当下所论的什么境界的高低,而是在当下自然环境恶化和重复建设下人为景观蔓延中你是怎样的心境?怎样去认知和感受个人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的理由?艺术的本身是个人对生命的体验过程,生存空间和所周遭的环境恰恰是这种体验的根本。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以物质商业化进程中把一切都从新洗礼,首先把人从政治的附属中解脱出来,而成为商业消费的附庸,消费和自我消费,娱乐和被娱乐,作为人本身只是这个物欲时代的背景而已。这种状况在21世纪愈演愈烈,大都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破坏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自然共处平衡法则。环境恶化、城市扩张、暴力拆迁以及重复的社区建设等等一切一切的现状在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上都显得失语。但人的活动都是双刃剑,文明和自然的平衡,都在和谐共处和邪恶共生难以平衡。

对于中国的现实情景在90年代就有了批评和反思声音,好多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生存境遇阐述一种文化的情景。在90年代中期王晋、郑连捷和展望等都以长城作为场景,来把现实的物品当做建筑材料装点长城,如王晋、郑连捷等使用“砖头”可口可乐来筑长城,展望为“长城镶金牙”等这种硬性的介入显得不合时宜,以中国文化符合的形式预示外来商业文化的打开国门,但却显示艺术家对中国“折衷观念”的委婉、幽默和无奈伤感的现实感受。在这一时期最能反映社会实质的现实问题是王劲松的《百拆图》,王劲松以“拆”字作为现代文明的暴力话语符号,从“拆”中所隐含着对城市的扩张,旧城的破坏与之相关的社会众多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融入全球模式中,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在被誉为“中国崛起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同样也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问题。包括政治、文化、民生、环境等等。这些混杂的带有“经济学”社会景观,也为当代艺术的繁盛提供了创作的土壤。加拿大摄影家爱德华•泊汀斯基拍摄的“人造景观”,他对当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现实“景观”的感受颇深. 对于王度在阿拉里奥展出的《2008\8002梦游现实主义》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虚拟化城市场面,他用了一种时间差来寓言社会变迁到底会怎么样,超越时空的间隔,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中国今天2008年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们都会惊叹而失语。展望也在2008年展出了《都市山水—看新北京》把大量的不锈钢餐具、饭盒按北京地理位置堆集成非常时尚的北京“人文景观”,没有自然,一切都是物质化的产物。这个北京城好像是个混杂的“竞技场”。

同样是这一年后期金江波在广东东莞创作了新作品系列《中国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记录下了金融危机爆发前那触目惊心的大撤退的场景,用影像的方式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走势。其作品将成为研究“后殖民资本”的隐蔽性和残酷性的历史见证。在这个冰山一角的发展城镇我们可不可以窥视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就意味着后殖民经济的侵略再现呢?他不但给了“经济学”一个预言性的问题,也给艺术家提出一个问题来,艺术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修身养艺”,还有更多的参与“社会学”和“经济学”探讨一种现实的实质性的问题。

近来随着城市化扩张的进程加剧让人也看到全国各地一幕幕拆迁的场景,以及人在这种场景中显得一种无奈、焦虑和荒唐感。中国从20年前开始政府通过拆迁加快从“文革”以来停滞不前的城市和住房建设,同时通过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内需。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房地产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也就产生了一支中国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发商。这种特权设立的那一天开始,全国的单位和个人就丧失了建房权。即使建了自己的房子也没有永久的使用权,也是小产权,提心吊胆的害怕拆迁改造。其一是土地的公有变成了政府所有,由政府对土地市场一级垄断(二级市场的垄断)。其二开发商垄断了住房建设。老百姓没有自己建房的权利,单位有钱也不能自己建房,只能购买开发商的房子。具有官方背景、权力背景的开发商,越来越频繁地在全国各地拿地,形成了对房地产市场更进一步的垄断。开发商垄断了住房建设,意味着垄断了住房价格的话语权,买房人、被拆迁人成了弱势群体,永远和它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不对称的状态。当下全中国有20%以上的人(被拆迁人及其亲人)经历过拆迁,一系列全国性的拆迁血案,也引起有良知的法学界和艺术家们的维权活动唤起了全社会对拆迁的关注。倪靖宸影像作品也是冰山一角式的反映北京北郊黑桥那个地方的拆迁场景,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人们是怎么生活的,通过记录的方式来让我们看到现实社会那段“黑色镜头”。

王铁为的“中轴线”系列摄影作品也是一种连贯性的新纪实形式,前门、天安门、大会堂、午门、故宫和少年宫多组系列成对比的图片,在空间形成“三点一线”的中轴,也是我们分析王铁为作品名称“轴”的含义所在。从大前门拆迁改造成商业的仿古区人的无端惆怅心境,到天安门广场下直接记录“游玩”场面的“真实性”,大会堂的豪华,再到午门、故宫那种把平民变皇帝的“乌托邦”的设想。这些具有中国代表意义的“景观”在现代人的面前虽然失去了它们往昔的含义,只是“旅游景观”的一个象征符合,但在中国每个人心里那是一个“政治乌托邦”梦想。我觉得王铁为的“中轴线”以纪实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对这种象征政治符号化的消解,另一面在这种景观下所流露出人失去信仰的无奈和无聊感。

《京梦》系列摄影作品是朱捍东近年来内心深处对北京城的感受,他由小时候对北京城的憧憬而幻化为梦境的想象,这种梦幻的场景转化也和现实的皇城有了一定的距离感,淡化了历史的虚无以及现实的矛盾,留给我们只是虚空后的王朝想象。

关键字:张建俊,上上国际美术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