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湖北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湖北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09-11-19

(四)雕塑艺术的转型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为雕塑家们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特别是刚刚打开的国门,使国外特别是欧美艺术的信息如疾风般吹进,使封闭了几十年的艺术家大开眼界、老一辈美术家重新焕发青春,后起之秀朝气蓬勃,几代美术家紧随时代的步伐,自由尝试多种美术风格,并对主旋律创作进行重新认识和解读,形成“多元化和主旋律”风格。

这一时期,张祖武、刘政德、王福臻等老雕塑家在雕塑语言,雕塑形式与内容等关系上做了深入的探索。张祖武的《高州水库纪念碑》,后被评为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刘政德的《寓言雕塑》系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联展;王福臻怀着深情为“文革”中蒙冤的彭德怀、张志新造像,均得到很高的评价。张满汉、汪良田、安志今、詹定国、朱达诚、李正文、梁帮正、谭维权等中年雕塑家也从领袖像的情结转向思考,面向真实的生活。这时雕塑在形式上追求形式美,在选题上如体育运动、民间舞蹈,以及动物造型都在他们创作的视野中,象征、寓意、唯美在他们作品中常有体现。安志今1984年创作的《鹤舞》,通过两只抽象变形的仙鹤,构成为一个具有雕塑空间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一次全国雕塑会议上,王朝闻谈雕塑形式时,特意举了《鹤舞》作品说明雕塑空间的问题。朱达诚创作的《齐心协力》表现出中国女排取得胜利后大家围抱在一起开心时刻。中国姑娘们围抱形成的团块结构,唯一主攻手郎平的头抬起,形式感强,主次分明。李正文创作的《维吾尔老人》、《苗女》(木雕),夸张与变形,强调形式美均为那一阶段的突出者。

50后的湖北雕塑家这时已成为活跃分子,如傅中望、项金国、黄雅莉、孙绍群、陈育村、李三汉、张晓莉、于小平等。

傅中望曾沿袭着西方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喻意,于1984年创作并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美展的雕塑作品《生命使者》,以及他在85美术新潮后期诞生的装置作品《金属焊接系列A1—A13》,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竖立在他艺术思索道路上的标杆。榫卯结构,从早期的《老庄》、《梏》、《祭》、《道》,到后来越做规模越大的《天柱》、《地门》、《世纪末人文图景》等,是他后来多年的探索与实验,并成为傅氏图式语言。榫卯结构在形式上,是一种“凸凹”关系,与中国思想史、中国医学史上的“阴阳”相对应。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都没有离开过“榫与卯”。 “榫卯”作为符号涵盖力,在进行物质化的同时,还运用了不同的材质进行榫卯,拓展了雕塑本体语言的表现性和样式风格,很多批评家称之为:“异质同构”,可以说,榫卯雕塑是中国式的文化形态和符号,具有传统性与民族性的当代雕塑语言。正如傅中望自言:“十几年来我将榫卯结构作为我艺术创作的母语,通过母语与观众对话,与社会对话,与现实对话。”在这期间,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世界与现实的深沉思考,悉数楔入到他的榫卯艺术之中。

《榫卯结构—木》 傅中望 木 90cm×35cm×110cm 1989

项金国经过石材、木材等材料雕刻的摸索后,进而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活体翻模。在完成《病区》、《民工潮》后,他于1992年开始创作具有现代观念意识和装配形态的硬质材料雕塑《封》系列。他的第一件作品纯属偶然:因为他忽然想到要把自己以往的作品“封存”起来,以示与往昔的创作方式告别。《封——女人体》就是这一阶段的最早作品。然而意外的是,他在十字交叉的封栏中突然领会到这件作品新的符号涵义和视觉价值。自此以后,就像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而造就了人类那样,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档他那泉涌般的创作灵感。《封》系列作品的基本图式,可能来源于装配艺术的启示,它的符号涵义可以在立体主义和冷抽象艺术中找到匹配关系。作品中具有“X”形的符号看起来就象塔皮耶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数字“4”一样,表示某种暗示和特殊的符号启示:鲜红色的“X”形,既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禁止”。“X”形的重复又能构成一张“网”,可能暗示“阻止”与“隔离”。那么符号内的现成品(也许是实物或者再生艺术品)正是作者提醒人们注意或者反思的对象:诸如金钱与美女、战争与谎言、偶像与帝王,以及那些代表社会一隅的“麻将风”、“印刷垃圾”等等,都成为雕塑家项金国毫不留情的“封存”对象……。这批作品带有明显的批判意识和观念性倾向,并且十分敏感地触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作品传达出来的信息正是作者欲意表述的观念和思想,项金国把这些东西融汇在符号里,进而也渗透在作品中。

孙绍群是在雕塑形式语言上很有建树的一位雕塑家。他创作的《大拳套》、《九女墩》、《新浪潮》、《沙漏》等作品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都是绝者。出于对写实雕塑的执着探索,他创作了《1M毛泽东》一组系列雕塑。在他看来,文革时期的伟人像虽然做了很多,做得好的却是太少,而且千篇一律的概念化和程式化。他从井岗山时期的毛泽东,一直做到《黄土高坡》、《重庆谈判》、《北平城》、《怀仁堂》、《北戴河》、《大跃进》、《天安门》等一发不可收。他像学生那样对待写实,不加粉饰。不掺杂个人观念,不显示技巧,不迎合时尚,没有了“假大空”, 没有了“红光亮”, 毛泽东由神还原到人,让我们看着依然很亲切。

陈育村是从黄陂农民泥塑的佼佼者走出去的,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几年后回到湖北的雕塑家。他早期创作的《较量》、《湘江怒潮》、《宋庆龄与儿童》等作品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但他很快放弃了这种他曾在美院习得的创作方式,并进入一种塑造加装配的尝试。他创作的《轮回》系列,表达了他童年对几千年不变的农具的记忆,并赋予哲理的思考;后又从创作《众生》开始,通过组合,装配成《窗口》系列,表达了作者某种思绪的祈盼,并引起很多观者的共鸣。

黄雅莉的《静穆》系列,张晓莉的《刷子》系列,李三汉的《崛》系列,黄邦雄的《汇聚》、《时空之谜》等作品,于小平的《梦魇者》系列等作品,在雕塑材料、样式、手法上都引起艺术领域同仁的关注,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五)雕塑创作的解构与重建</STRONG>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85新潮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以后迅速发展,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创作不再局限於单一的题材而更多的是跟随自己的灵感创作。在1990年代末以后,大部分当代雕塑的前卫实践者都几乎是在学院派雕塑教育后,经过多年在艺术中的摸爬滚打,而找到自己的形式和语言。

史金淞创作的《设计2007·圣诞快乐》、《哈克龙》、《哪咤婴儿用品》、《超设计》等雕塑作品,先是使用现成品制造,将婴儿的物品、圣诞树,铠甲、商标、怪机车通过精准的不锈钢切割和组构,具备了冷兵器时代的特征,而材质的质感都进入一种冰冷的氛围。而同时,又具有一种现代性科技虚幻的逻辑,暗示着一种触觉上伤害的潜能。这批作品表达了中国经济奇迹正在产生的粗放性的力量感,具有一种形象和体量上的象征意义。他后来使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是一批怪物系列,在语言形式上模拟了精密风格的小型工业机器,强调不锈钢和工业几何形式的冰冷和机械性[4]。

李peng程创作了《横竖横》、《红领巾》、《蚂蚁童年》、《少年时代》和《寻找家园》等雕塑作品,显示了雕塑家秉承乡土情趣、取向民间艺术的角度。在此,李peng程同样实现了创造性的语言转换。他巧妙利用铜料的钢性和延展性,并借用综合材料飘逸衣质的柔软性和可塑性,最大程度地使用了民间雕塑的随意性和夸张感,合乎物性逻辑地开发出雕塑语言的表现潜能。由形式意趣上流露的民间艺术般的亲近和可爱,使《横竖横》等雕塑作品看上去颖异而又亲切、陌生却又熟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横竖横》在 “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中获得一等奖[5]。李险峰创作的《风景石头—中国山水》、《风景石头》、《行人》等系列仿石头雕塑作品,参加“中国当代雕塑展----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在法国的闭幕展。石头是永恒的象征,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流变极快的社会里,一切都变得让人不可捉摸,永恒的意义日渐消退。但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画,每当面对它们的时候,总有一种时光倒转的感觉。那幽静、闲适、雄壮、宽阔的人文化的自然风景离我们是如此之遥远,现在的我们永远不能走近它,但通过画面又可感觉到它。人象影子一样,来来去去,被别人自然地忽视,被既定的文化规定,浅浅地络形,象“无根”的漂流者一样悄悄静静地没有了声音而变成了历史的活化石。它试图让它自身所携带的种种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去表达传统的、现代的种种关联,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田喜创作的《梦魇》、《天堂浴室》、《受伤的浴女》等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意识,他的作品像是怪梦的一个个片断。对艺术家来说,这世界是个谜团,它的复杂是远非一个智者所预料的到的。而那些怪梦中才出现的人物和场景,危险而可疑,充满不安,隐约让人觉得这似乎是这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时代的集体梦魇。张松涛创作的《后花园》等雕塑作品,表达了世界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空中调节轻重得失、利益均衡,失之,得之,沧海桑田,生命的肉体凡胎在时间的洪流中顺流而下,随着惯性从事着生而为人所需做的和经历的种种得意与不堪。我们的欲望是隐秘的;而越是隐秘,往往就越有生命力。我们心中的后花园绚丽斑斓,神奇诡异,不可捉摸。余景学创作的《梦游》等雕塑,作品通过轻而薄的气球与悬浮于其中、重而浊的人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欲破之而不能的窒息与无奈的状态,以人的梦游状态喻示了我们人自身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郭雪创作的《大日历》、《草原风》、《远古的回声》等雕塑,进行了个人雕塑语言的探索。近10年, 湖北的黄勇、王升、高胜寒、易乐平、谭炜、裴磊、夏晶阳等,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80后一批年青人已形成了湖北当代雕塑的新生代。李磊的《同心》参加《礼赞生命——中国5.12大地震抗灾主题雕塑展》,作品被中华慈善总会收藏;李小君的《粮道街记忆》获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09年度“曾竹韶奖”;项一的《宅男》获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09年度“提名奖”;赵文的《潮》2009年获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学术奖”; 项一的《国际舞台》2009年获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优秀奖”;刘义忠的《粉末春秋》获2009“西岸风”石承奖;项一的《救命》2008年获“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新锐奖;颜石林的《一朵、两朵、三朵……》2007年获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佳作奖;项一的《涩滞的空间系列IV、V》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银奖。从湖北当代雕塑的新生代发展特征看,当代雕塑创作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各种风格迅速得到尝试,并在国内雕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湖北雕塑60年,前30年更多的是学习、探索;后30年由学习探索逐渐转向自我体验、自我实践,清晰了自身发展的轨迹,梳理了民族化的经验,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探索,成绩斐然。在探索中国当代雕塑的道路上,湖北雕塑家们正在为创作新时代的精品力作而努力! “认识过去、挑战未来”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在当前浮华弥漫的世风中我们回顾和梳理湖北雕塑的发展脉络,必将激励大批正在湖北雕塑教育和创作领域埋头苦干,奋力耕耘的后继者,为湖北雕塑艺术创造壮丽辉煌的新天地,并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更大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BR>1.范迪安:《扩展空间与塑造学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雕塑?现实》),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2,5页<BR>2.邵劲之:《画苑掇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9,245-250页<BR>3.刘开渠:《培养红色的美术工作者---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雕塑创作观感》(光明日报), 1964年11月26日<BR>4.朱其《媒介和传统的当代道路:1990年代以来的雕塑实践》<BR>5.项金国《怪才的“童趣”——李peng程雕塑作品印象》(《雕塑》).2005(1)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湖北,雕塑,雕塑艺术,传承,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