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当代艺术 宏观复制、微观创新
当代艺术 宏观复制、微观创新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09-07-19

中国传统艺术,整个体系是相当成熟的,传承几千年产生程式化,程式状态很难融入创新,更多需要你遵守它。创新即会常态化为复制。中国艺术今天的情况是,只能微观创新,多数在整体上是宏观复制。复制是中国文化及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p>

唐宋以来的文化艺术倾向主张“复制”。一如唐诗格律化,宋词、元曲也被范式化。书法成为碑帖崇拜;京剧高度程式化。中国美术的“复制”现象表现在《画论》、画诀,熟能生巧而致淫巧,令许多创造,早为艺术,晚成工艺。《芥子园画谱》反映了一种残酷的文人画笔墨纪律:临习、摹写、范式不可不复制。画家们乐于守着某种题材或形式反复画,以维持专擅,形成普遍的自我复制现象。至于“流派”,完全是一群人对一种类型的复制,或特定区域的排他性复制。复制使悠久的传统得益。整体地看,中国文化史上的“创新”或“激变”仅有零星的、阶段性的表现,而复制却是常态的。

中国文化之所以历千年而基本不变,不断,乃是因有这种文化本身对创新的适度约束。反之,若中国文化非常鼓励创新,就会造成历朝历代的创造都异常频繁,千变万化,最终很多经典的东西会在历史发展中途丢失,各种各样的文化难以完整留传至今。保持文化的不变、不断,不衰,必要以节制创新为前提。

在现代艺术里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人要创新变得比古代人更难。现代人最大的苦恼就是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美术家是职业创新者,他们倍感苦恼。这是艺术家发疯率高于常人的原因。每次听说我们学院招200学生,却有1.5万人报名,我感到可悲。很多人进入这个以创新为职业的窄巷时,没想过今后的出路。

较之其他的行业领域,其他的人类行为,艺术的职业是最便于、最易于实现创新的,因其具有较强的思维化的特性,一切的创新,前期阶段均属想象,都在于展现某种思想和创意,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少。职责要求,艺术本职是要完成社会分工中的“创新”引领。艺术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各种探索性试验,向某种富有新指向的发现、发明行为,作开启智慧、提示想法、激励探索精神的协助,将创新精神启示于人。艺术的功能等于以创新精神感染社会,激活人类的生产,鞭策人类保持持久的更新活力,把优化的人类创造、思想产生的周期缩短。这也意味着,要把某种最优化的智慧,赋予当下更强的应用性。艺术帮助思想的解放、帮助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将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性的优化,创新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到底也具有复制性。

怎么创新?蒙娜丽莎的图像,现代艺术家在她上面加一撇胡子,或者拿着一个画板……仅对它微调一下,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创新了,竟至构成了现代艺术体系。我的看法是:现代的艺术家们的个性、风格和样貌,已经不容易在个体的身体体现。人类整体的思维定式导致创新力自动衰竭。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创新,以个性、风格、样貌反映这种创新,很难到达个体,只能到达一种类型的代表,成为一种类型化,更多表现一群一群的个性,各派各派的风格和一类一类的样貌。创新经不起纵横联系的比较和其它个案的对质。在这种情况下,复制才真正是常态的。当代艺术家进入了一个只能宏观复制、微观创新的时代。

从宗教上讲,“复制”有其哲学依据。大家实际上并不反感复制,比如说“轮回”,就是“复制”。在现代社会里,经常是复制占上峰,体现文化的强制力。比如说麦当劳开店,就是美国文化以复制的形式占领了世界快餐业的制高点。

西方艺术中复制屡见不鲜。利用一种视觉成语加以微调,力求创新,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大卫像以三个形式出现:除佛罗伦萨馆藏的那一件,大街上的复制品,高地上的复制品,都被视同原作。许多雕塑艺术都允许复制。

20世纪初,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只能供溥仪一人在皇宫里用。社会精良产品数量小,供应量不足,一般只能进贡权贵阶层享受。农业社会复制力差,也支持了封建分配关系乃至封建制度本身。如果精良的艺术数量有限,就无法提供民享的物质条件和民权的社会准备,只会让精良艺术囿于秘藏。

艺术复制有其积极意义。“复制”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也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明成果必须经过“复制”而社会化,有利于精良艺术的共享。艺术也不能不借助“复制”而从“设计方案”的量变升级为“社会文化供给”的质变。

尤其到了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追求标准化与批量化,就是要让好的研发成果,经复制普惠社会。需要借助工业时代批量化的手段,让好的东西增量,尽量均好而平等地惠及公众。

但复制又有其不可忽视的消极面。中国文化,无疑因封建社会造成了自身相当的惰性和保守性。在近现代的后果就是,国民创新精神被严重耽误和影响,创新量锐减,创新的周期拉长,社会更多地重视简单的复制,缺少各个方面的探险精神。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极少……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大型原创的发明成果相当有限,很难例举出一两件全世界人都在享用的来自20世纪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当代中国社会,非常需要激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的精神。由于信息交流、个体知识获得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易导致思维定势,范式数学将知识批量给受教育者,人的价值不以创新量多少来体现,而以知识占有量多少来体现。社会个体的原创力和独创精神没有得到鼓励和开发,创新已经越来越难,原始人举手投足便可能完成“创新”,现代人却绞尽脑汁,还是难出窠臼。但是,并不能说创新就已经不能作为了。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创新缺失的危机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传统文化强化创新机能,艺术应该先行,应该通过艺术的频繁、活跃、生动的创新,来营建社会追求创新的气氛,制造文化的进步动力。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状况与国策目标,发展意味着向强盛的动态变化,意味着大规模的建设和新生事物出现频率的加快。发展的克服对象是保守、因循、简单重复。发展,凭借于全社会异常活跃的各种发现探索与发明创造,需要鼓励社会成员勤于思考,善于想象,蔚为创新风气来实现。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创新是一切发展的驱动力,是发展的思想能源。文艺的社会价值在于,责无旁贷地向全社会展示各种也许暂时没用,但却可以启发想象,思考的创新内涵,向社会示范各种突破常态,另辟蹊径的创意,以不断激活民族的创新力。

我想表达的基本观点是:

正视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复制机能强于创新机能的事实;

褒扬艺术复制在促进艺术共享,承继传统方面的良性作用、意义与价值;

警示社会耽于复制,缺乏创新的危机;

主张激励创新,开发艺术引领社会的资源功效。

关键字:当代艺术,创新,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