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艺术奔逃 梦想还是无奈?
艺术奔逃 梦想还是无奈?
作者:    来源:上海壹周    日期:2009-09-21

昙花一现的南汇梦</STRONG>

记者上周五中午来到位于南汇新场镇的“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时,第一感觉就是安静。如同其他户主外出上班时的空旷社区,沿街工作室的门有九成默默关着,预示着主人不在或还没起床。

这个总面积有3万平方米的艺术中心,离规划中的迪士尼乐园直线距离6公里,据说当初投资了5个亿,是“上海最大的当代艺术家聚集地”。

所谓的艺术中心,并不是一个展馆或者广场的概念,而是一个街区。好比有些楼盘,楼下都开辟成商铺出租,在“大东方”,这些商铺都免费给艺术家当工作室,期限为2年。

上海市区的租金不便宜,一些“海漂”的当代艺术家迫于生计,有很长时间居无定所。“大东方”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只要通过资格审核并达成协议,艺术家就能在工作面积为60~240平方米的房子里,免费住上2年。作为交换,他们每人需提供2幅作品,收藏于大东方当代艺术馆里。

“我们提供平台,艺术家你们来玩。”房产开发商,上海意得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常务副经理朱彬这样说。他们负责的这块地,总面积58万平方米,分成三期开发。一期社区2007年底建成,共17.8万平方米,包括3万平方米的“大东方”,二期下个月动工。

在商言商,意得实业投资公司之所以要在郊区打造如此大的艺术区,主要是为了聚集人气。南汇新场镇地域偏远,开发之初,那里人烟稀少,于是开发商找来广告公司,策划了这一概念,还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一个美术馆和一个瓷器馆,全年免费开放办展。反正那些商铺空着也是空着,不如为艺术家提供方便,以此带动“东方冠郡”社区的销售。

朱彬说得直白:“艺术家再穷,精神层面还是‘上等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业主也会觉得很有品位。”

在这块广阔的区域内,最高峰时有280家工作室入住,最少也有190家。一个层高4.2米到4.9米的复合式工作室就是一个家,也是一个小型画廊。楼上睡觉、创作,楼下做作品展示,兼具做饭、聚餐、喝茶聊天等功能。

作为该地区的开发商,朱彬他们当初希望用3~5年的时间,吸引一批艺术家聚集过来,包括那些住在市中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艺术家。然后打造出一个纯艺术品市场,这些艺术品,可以是用来收藏,也可以是几千元的家居装饰画――在朱彬看来,这样的生意应该占主体。

“画家不需要生活在市区,莫干山路是画商呆的地方。”第一批入住的画家姜永一边斟茶一边说。他来自云南普洱,现在是这个艺术街区“艺术管委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说,今天大约有100个艺术家相约去市区看艺博会了,所以街道有些冷清,平常还可以。

不少艺术家和他一样,被这里的创作环境和租金条件吸引过来。就在记者与姜永聊的时候,旁边有个男子坐着安静地听。后来他自报家门,原来是从厦门赶来,想申请入住这里。

身为艺术家,姜永他们总是有一团矛盾,一方面满足于远离纷扰嘈杂的安静的创作环境,大家抱成团,希望这里更有名,有更多的人来看、来购买;但另一方面,一旦“大东方”像M50那般热闹,这些艺术家们又该卷铺盖走人了。但以“大东方”目前的人气看,似乎这一天还比较遥远。

在一份资料上,记者看到“大东方”的未来总规模:600~1000个绘画工作室、画廊、画商。“艺术的聚集地,绝不是画家的集中地。市场正规化后,画家应该不管卖画的事。”姜永大声地表态。或者说,画家和画商应该呆在两个地方。

“我希望未来50%的上海人知道这里,每当周末,都有相应的人流过来逛逛,或者装修房子时,来看看装饰画。”朱彬的开发思路是,打造艺术品生产基地――带动高人气――吸引质量高的人群入住。现在,只达到他预期的一半。

松江梦是否能延续

“他们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把经营艺术当成生意来做。”听了记者对南汇“大东方”的描述,松江“创异公房”的老板李刚这样回答。从很多方面来看,“大东方”和“创异公房”之间都有着出奇的相似,“大东方”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创异公房”是3.5万平方米。“大东方”依托着迪士尼概念,“创异公房”依托的则是欢乐谷概念。两家都希望能把自己做成当代艺术的旗舰,都信誓旦旦称能在几年中积累起强大的人气。可南汇梦几乎破灭了,松江梦会不会重蹈覆辙?这对那些正在考虑转型或者已经被迫迁徙的艺术馆具有直接的示范意义。

“其实对于我来说,做这个馆就是希望能为周边的社区、艺术生态链甚至整个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李刚说。在他看来,无论是八号桥还是莫干山路50号,他们只是一个聚集区,提供产品,却并不能改变生活。而“创异公房”却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这里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乐园。我们提供的场地,每平方米每天均价1元钱,几乎只有市区的一半。可以这样说,无论你需要多大的场地,我都能够提供,因为现在的场地都还没有分割。”

而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这个地方也将成为梦想之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个周末都有一场相当有趣的艺术展,而这里又距离欢乐谷这么近,一次丰富多彩的近郊旅行,有刺激的过山车玩,又有高雅的艺术品欣赏,这不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吗?”

已经入驻“创异公房”的摄影师阿城原本在市区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可是地方实在太小,他没法拍大型的摄影题材。“现在这个地方最好的一点就是宽敞;其次是安静,我经常要给一些明星进行拍摄,他们来到这个地方,别人根本不知道,不被打扰,相当方便。”

VIew观点

上海没有艺术“吸铁石”</B>

2005年6月25日,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在浦东芳甸路大拇指广场内开幕,从上海科技馆坐公交车,5个站点的距离可达。馆长助理赵松说:“这里毕竟离科技馆不远。”

赵松讲了一个理论:从一座城市艺术场馆的分布情况能解读出城市的文化政策。“如果同样的空间,公益性的艺术场馆和商业性的百货公司面对的是同等租借政策,很难说,这座城市是重视文化的。”

上海的艺术馆屈指可数,除了人民广场的上海美术馆,其他如多伦路美术馆大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在最中心的区域、人流量最大的区域有几个艺术馆?正大广场、陆家嘴都没有。”

和其他馆相比,证大现代艺术馆的背景有些特殊。大拇指广场原本就是证大的地产,当初设计规划时,为了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含量而造了这座非营利性的美术馆。所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两层楼共1200平方米的场地,不存在租借费的“千斤石”。“美术馆不是为个人的艺术理想,是为了城市、社会而存在的。它义务给人艺术的启蒙,服务那些普通人而不是精英,所以不应该远离市区。”赵松说,如果博物馆、美术馆都开在郊区,白天大家都去市区上班,那里岂不成了空城?“证大”刚开幕时,浦东芳甸路附近的地段很是荒凉,近两年,成片的住宅区逐渐林立,房价升至2~3万元/平方米,艺术馆的人流量也逐年上升。“4年来,共计20多万人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是附近的居民,从别的地方赶来的占了大多数,一般人流量和展览者的名气成正比。”

可以说,“证大”的现况比当初设想的要好。一年自行策划10到12个大型展览,与附近的联洋社区相辅相成,带来了有教育背景、高级白领为主的年轻观众和住户。

画廊追着消费人群走,多开在高档社区周围,是业内人士提到的一种现象。画廊追着艺术馆走,你帮我办画展,我为你提供展品,彼此共赢,是不是另一种盈利的捷径?“画廊推出画家个展,就像作品展销会,而由它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我们站在学术角度做展览,则增加了画和作者的附加值,是三赢。但两者不存在直接的依托关系。”

赵松估算,上海的画廊总数也就几百家,其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不过七八家,比如外滩3号、香格纳。“能在这里生存下来的画廊,肯定没有‘区域性’。”他说,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藏家,所以美术馆不会成为“吸铁石”。

而所谓的画廊向郊区迁移,只是短期的潮流,经济搭台,文化再拉动经济。“搞好一个艺术区,没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持续性,投机是不行的。”

上海多伦路美术馆馆长助理卢星的“断言”,和赵松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卢星提到松江最近举办的活动时说:“我断言,这次活动之后,松江的艺术区就会销声匿迹,好比南汇新场镇的‘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观众去一趟很麻烦,所以现在没什么人气、没有购买欲,变成一种社区服务。”

还有人指出,扎堆――方便藏家、买家一次性来看个够,是中国艺术圈的怪现象,这正渐渐变成一种正常的模式,“但,却是不正常的”。

上一页  1 2 
关键字:上海,艺术市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