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南谢北徐之间 鉴定家谢稚柳与徐邦达的过往
南谢北徐之间 鉴定家谢稚柳与徐邦达的过往
作者:杨桂思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日期:2011-01-06

谢稚柳与徐邦达是中国书画鉴定界两位鉴定大家,为我国古书画的鉴定和收藏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南谢北徐”。谢稚柳出生于1910年,比徐邦达长一岁。解放后,谢稚柳工作于上海博物馆,该馆所藏书画,有许多是经谢稚柳之手收进的,而且其藏品也都经他鉴定过;徐邦达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筹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谢稚柳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分别于1962年、1983年组织的两届中国书画鉴定组,并且任1983年书画鉴定组的组长,率领鉴定组专家历时8年,对国有所藏历代书画藏品进行鉴定和整理,并造册出版;徐邦达为1983年书画鉴定组7位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为古代书画立户口的工作。以二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鉴定地位而论,旗鼓相当,但二人的鉴定风格不同,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之争甚至一些矛盾。本文将其二人过往之事简述如下,也许会对我们研习书画有些借鉴。

徐熙《雪竹图》之分歧

《雪竹图》是一幅没有题款的绢本画,原为近现代著名收藏家钱镜塘收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谢稚柳鉴定此图出自五代南唐画家徐熙之手,而徐邦达认为,此图早不过南宋中期,晚可到元明之间。因此不会是徐熙或徐派画作。二人的不同观点主要体现在三篇学术文章中:谢稚柳于1973年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徐邦达在1983年第2期《艺与美》上也发表了《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谢稚柳1986年在香港看到徐文后,又撰写了《再论徐熙落墨花——答徐邦达先生〈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

二人的分歧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落墨”的理解上。在《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中,谢稚柳引用了许多记载徐熙画法的文献史料,他认为所谓“落墨”,是一切以用墨来奠定,而着色只处于辅助地位。在一幅画中,技法的运用只是随着真实的艺术变化,绝对没有固定的规律。因而,当时特别用“落墨”来区别这种体制。谢稚柳认为,《雪竹图》没有任何旁证说明此画出于何人或何时,只有从画的本身来加以辨识。“从它的艺术时代性而论,不会是晚于北宋初期的制作。”谢稚柳还详细分析了此画的画法,认为总体是工整精微的写实,是多种笔势与多种墨彩的组合,是一种突破了唐代以来各种画法的新颖风格。谢稚柳认为此画完全符合徐熙“落墨”的规律,断定是徐熙的画迹。徐邦达在撰写的《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中,引用的画史资料几乎和谢先生的相同,但他认为“落墨”即是“落笔”。“……‘落墨’即‘落笔’,墨不能离开笔显现在纸绢上,所以论画都以‘笔墨’合称,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所谓落墨应是一种怎样的风格面貌的花卉画了。”

其次,徐邦达又从绢的尺幅来考证,认为“徐熙是五代人,那时画绢的门面不宽,一般不能超过60厘米以上(这是我们用许多两宋画来对比之后得到的结论,详见拙著《古书画鉴定概论》第三章),此图阔约1米,系独幅绢,那起码到南宋时期,才能见到。凭这一点,至少不能承认它是南宋以前之物,是无可争辩的。”谢稚柳针对此回答说:“徐先生‘不迷信旧说’,却迷信于绢,以绢来评定画的时代,这说明绘画不可认识的了,要认识只得靠绢。”

两位鉴定家尽管存在着矛盾,但主要是学术之争,而不是派别之争。

“华夏第一拍卖案”

1995年,中国书画市场出现了一桩著名的拍卖案——关于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真伪之争。此案引起国内外书画界、收藏界、拍卖行业和众多书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号称“华夏第一拍卖案”。1995年10月28日,在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举办的杭州’95秋季书画拍卖会上,浙江绍兴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以110万元拍下了张大千的画作《仿石溪山水图》。这张画上右侧有谢稚柳的题跋,左侧有徐邦达的题跋,认定作品为真迹。但王定林听说台湾也有一幅同样的画,于是对此画产生怀疑。拿到北京找到徐邦达,徐先生看字是自己题的,可自己几年前是在画的右上方题的,现在怎么跑到了左下方,自己的题跋属于书画作伪中典型的移花接木。于是出具了亲笔鉴定书:“(此画)审视乃为摹本。裱边上拙书之跋,本题在原画右上方,今为移装于摹本左侧。”

谢稚柳凭着自己和张大千几十年的交往,对张大千的绘画风格了如指掌,确信此画为真品,也出具了亲笔鉴定书:“确定此图为真迹无疑。”王定林于是要求退画,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不同意,因此,王定林先后向杭州市、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此案持续了几年,最终于1998年12月30日,在谢稚柳去世以后,国家文物局11位专家接受委托,对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进行鉴定,最终认定此画是伪作。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败诉,赔偿王定林总计127.5万元。

谢老的夫人陈佩秋亲历了整个过程,包括此画最早在拍卖会前的鉴定,中间拍卖公司和王定林的探访,谢老鉴定此画的经过,并且亲自拿着台湾出版的图录和拍卖图录相对照(陈佩秋认为,两幅画为同一幅画。从大陆至台湾,经重新装裱,后又由台返回大陆)。北京的鉴定结果刚刚宣布,陈佩秋立即约见上海多家媒体,坦陈自己的观点。她坚持认为此画不仅是张大千的真迹,而且是真迹中的精品。(陈启伟的《名画说疑——陈佩秋访谈录》中,有陈佩秋关于此画案来龙去脉的详述。文汇出版社,2003年。)同时表态的还有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单国霖,他认为,张大千遗存在内地的画作不多,鉴定家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就谢稚柳的学识和与张大千的交往而言,其鉴定张大千作品应当最具权威性。有些话也挑明了:不能因为人去世了就否定他的观点。

关键字:谢稚柳,徐邦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