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周海婴早期摄影展画册序言
周海婴早期摄影展画册序言
作者:张永林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9-08

新中国六十年,周海婴的大半生以鲁迅之子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周海婴作为一个的摄影艺术家的身份,则长期不为人所知。

上海是周海婴的出生成长之地,他在四十年代拍摄了大量上海社会底层的街头摄影,以及在上海弄堂里的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生态。1948年底,周海婴随新政协的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参加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筹建。他成为唯一拍摄民主人士北上的摄影家,这组影像已成为新政协历史的文献孤本。此外,他还在沈阳、北京等地拍摄了新中国早期健康向上的社会景象。

无论在摄影技术和艺术上,周海婴都不愧为二十世纪中期杰出的摄影家,他的摄影理应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上占一席之地,并受到应有的学术评价。自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周老一生拍摄了二万多张摄影。其中大部分从未面世。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周海婴的大部分照片不适合在当时公开。文革后,虽然政治环境变得宽松,但周海婴谦逊的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业余摄影家,他一直不愿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当然,还有另一个隐秘的原因,即他怕自己的创作如果水平不够,有损父亲鲁迅的形象。

直至2006年始,在其子周令飞先生的文献整理和鼓励下,周海婴的摄影才逐渐公布于众。所有看过周海婴摄影的人,都为之一震。周海婴主要的精彩之作创作于四、五十年代,在年代和题材上,他的摄影水平不仅在民国后期和新中国早期达到了一流水准,即使在国际范围也毫不逊色于当时一流的摄影家。

周海婴的摄影完全对得起父亲鲁迅,也许鲁迅亦未想到,他的海婴在影像领域独树一帜。周海婴的四、五十年代摄影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具备珍贵的历史价值。这部分摄影反映了1949年前后中国两个社会的变迁,这个领域的影像资料现存留无多,尤其是反映具体的人群在大时代变迁中的日常生活的影像记录,在文革动乱中大部分民间影像都已毁掉。所幸周海婴冒着风险,将这些民间视角的影像保留了下来。

周海婴的创作也反映他独特的个性,很多拍摄视角跟当时的主流美学不一样,比如城市景观、社会生活和上海的弄堂人生等,都是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如何在社会变迁中依然寻求社会之善的归属和人性的光辉。

值此周老辞世之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又位于鲁迅在上海岁月最重要的居住地——虹口,因此多伦美术馆义不容辞策划了《周海婴早期摄影展》暨学术研讨会,希望以此追思周海婴先生,并推动周海婴摄影艺术的学术研究。此次活动也要感谢周海婴之子周令飞先生,他不仅是第一位周海婴摄影的发现者和推广者,亦对本次展览提供了大力支持。

最后,祝周海婴先生在天堂的光影中一路走好!

张永林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长

关键字:周海婴,摄影展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