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有感于张立国的绘画:在哲学与音乐之间穿行
有感于张立国的绘画:在哲学与音乐之间穿行
作者:梁江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1-22

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算起,张立国在油画领域的耕耘已超过50年。50年的中国社会穿越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感受到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画家,张立国是在坚守、探索和超越中走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段。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是他50多年艺术旅程的一次全面回顾。

张立国曾多次参与展事,多次在德国举办个展,但在国内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有着几十年教龄的学院派艺术家的本真面目。真正的艺术追求往往是艰辛、曲折乃至孤寂的。张立国对人情世故不太敏感,不逐潮流,除了作画,喜欢揣摩《老子》、《周易》、《爱因斯坦文集》、《古今数学思想》,从中国古代哲人到康德、柏格森、维特根斯坦……其乐无穷。他爱好音乐,喜欢巴赫,曾专门往爱森纳赫拜谒巴赫的故居。哲学和音乐分属不同领域,科学求同,艺术求异。科学是发现,艺术是发明。很多时候,科学与艺术目的相同,方法也相通。

在他的早期作品,如1965年油画系毕业创作《广阔天地》的素描和油画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曾深入写实主义绘画。其后,他更钟情于对油画色彩、肌理、空间形态的探究,追索绘画本体所赋予观者的视觉张力。在他近年的作品中,影子反复出现,抻长、拉升或重叠,形式的单纯中包含着内涵的晦涩。这样让他倾心的“影子”,显然有着丰富的符号化意义。我想,这或许正如他一幅作品题目所标示的那样,这是《幻想家的直觉》,是一种形而上的空旷无垠的想象。

在张立国的绘画中,现代性的观念探求是一个显眼命题。他的许多画面常常重重叠叠,不满意的要涂掉,探求新的绘画语言没有止境。他曾说过,他的作品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中国的从小耳濡目染,西方的也学了,这样自然要形成一种新东西。当然,新东西也不会像天上掉馅饼。在中西文化相融,在多年坚持和不懈探索之下,尤需将个性经验融合其中,所谓创造才会凝聚成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

有论者把张立国的艺术行程分为五个时期,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嬗变也印证了新中国各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我赞同这一看法,但更想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意义,只有归置于当代中国画坛的历史语境中,才有可能判别和确认。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探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应运而生的。而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只有依托于中国当代生活与当代精神体验,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光大,凸显我们的主体性价值观,才是有价值和有生命活力的。回顾这五个时期,张立国始终站在探索的前沿。在中国和西方,哲学和艺术,音乐及绘画的交汇点上,张立国以自己的语言方式构建了具有现代意味的绘画风格。

在哲学与音乐之间穿行。他所创作的作品,是我们探究中国艺术现代性的一个很具学术价值的文本。

梁江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关键字:张立国,绘画,现代性,观念,探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