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品读宋昱霖的“格式化”
品读宋昱霖的“格式化”
作者:何桂彦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7-01

2007年以来,宋昱霖开始创作“格式化”系列。这批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些图像存在,但是它们又被无数的短线所覆盖;它们若隐若现,虽然比较模糊,但仍能辨认这些图像的源头与出处,而且,它们总与艺术家的个体记忆相关。显然,宋昱霖的画传递出一种看似矛盾的视觉关系,因为图像的覆盖与显现并存,并处于一种相互纠集,无法调和的状态。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宋昱霖的作品既不属于抽象绘画,也与传统的再现性绘画拉开了距离,相反更像是一种观念性的绘画。而这种观念性恰恰与她那种独特的处理图像的方法契合,即将创作过程、创作方法提升到观念表达的层面。首先,在于她对“格式化”的理解。在她看来,“‘格式化’在此象征了一种彻底的遗忘,或者说是主动的清空。进而,我们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对立论题:彻底的遗忘——是象征了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吗?否定后对过去的对立面就能全盘接受?主动的清空——我们难道心甘情愿地抛弃过去?还是因为记忆中的某种痛苦之力,强迫我们将她遗弃……又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我们的记忆蚕食得千疮百孔,让我们不得不清除那些所剩无几的残余的记忆……”。不难发现,对作品进行覆盖的过程实质是对过去的记忆进行观念化的表述,即通过清空、遗弃的方法,来表达对过去记忆的拒绝。其次,覆盖的图像与新图像在意义表达中的延伸。如果说原初的图像是与个体的记忆相维系的话,那么,“覆盖”本身则意味着对记忆的“格式化”。但是,这种“格式化”似乎也是不彻底的。这种不彻底性就在于“覆盖”并不是否定性的,相反只是对原初图像进行了篡改。于是,一种既不同于原初图像的新图像开始显现出来。正是这种“覆盖”和“篡改”暗示出艺术家对记忆所持有的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既是对记忆的消解,也是对记忆的重建。第三,衍生的形式。从形式的表达上看,宋昱霖的作品具有“极多”的特点。繁复的形式不仅包含了创作的过程,而且潜藏着某种时间性。但是,这种形式也是不确定性的。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个人的绘画经验来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已经完成。换言之,宋昱霖作品形式的表达是可以不断继续下去的。一旦作品没有结束,其形式就能持续的衍生。一言蔽之,宋昱霖正是透过对图像的覆盖与篡改,以及在形式衍生的意义增值的过程中,表达了个体对记忆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

2009年6月19日于中央美院

关键字:宋昱霖,格式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