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廖上飞:本土画廊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处境
廖上飞:本土画廊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处境
作者:廖上飞    来源:今日艺术网    日期:2010-05-30

在欧美等国,前卫画廊的存活主要依赖于基金会和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的支持,商业、营利性画廊主要靠出售艺术家的作品维持自身,并且每个商业、营利性画廊都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没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的画廊注定出局。中国不排除能发现一种新的画廊生存渠道,但是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分离、分工的基础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分离、分工才能保证每位工作者(每个画廊)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否则,画廊的千篇一律必然导致“窝里斗”和普遍素质低下。人们可以从商业、营利性画廊里举办的艺术活动(主要是个展、联展以及群展)得知,在画廊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与画廊的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很多画廊只是利用相似——甚至是相同的资源(比如同一个艺术家、同一个策展人等)获取利益,只是将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当做套钱的筹码。

按理来说,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充当着传播艺术作品(艺术)的功能——不管画廊的管理者(负责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人,皆应致力于将画廊搭建为公共平台。然而,中国本土没有单纯出租场地的画廊,也没有单纯卖画的画廊,亦没有单纯签约有潜力的艺术家的画廊,而存在的只是包揽所有的“杂七杂八”画廊。即是说,本土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的具体运作是相似的,表面上制造一个专业、学术的伪面具,实际采用的是纯商业的操作手段——甚至有些是非法的商业操作手段,很多商业、营利性画廊既不能在画廊卖画,也不能自主进行专业的商业运作,亦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可谓“杂七杂八”。

本土的画廊跟衣店、花店、五金电器店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其运作流程是“低价进货——高价售货”——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差价(周期愈短愈好),这便意味着画廊没有体现真正画廊应该具有的价值。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合理的理所当然的做法应是,不要开画廊,而是多开一些衣店、花店、五金电器店等的门市部。原因很简单,对于艺术作品(艺术)这一脑力劳动的产物——区别于体力劳动的产物(普通商品)的东西而言,其最大的意义显然不是用于投资,用投资艺术作品(艺术)来满足金钱欲显然是不明智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十分热爱金钱——希望有一天成为世界首富的人进入艺术学院学习经商——阴错阳差、驴头不对马嘴。深入了解一下便能得知,很多有钱人投资艺术是为了玩艺术,是为了获取快感。绝大多数藏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是一种意识,藏家自己个人的趣味决定藏品。这实际上是暴发户心态,是无知的表现。艺术作品(艺术)所进入的不同的两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第二个系统的基础和参照——市场运作是以学术评估为基础和参照的。

绝大多数本土画廊让自己变得“杂七杂八”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没有人出租空间和没有艺术活动的时候挂画(陈列签约艺术家的作品和被代理艺术家的作品),有人出租空间时便出租场地,需要宣传相关艺术家时便举办展览。有些商业(营利性)画廊甚至白天是画廊,晚上便是酒吧或迪厅。人们压根区分不出各个画廊的投资着眼点和经营理念,人们嗅到的只是“浓浓的便当味道”。显然,在前卫画廊奇缺、商业(营利性)画廊数量过多、“画店”(“画摊”)遍地都是的当下中国,单单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的市场行为已显不合时宜,其造成的只是艺术市场的恶性循环和艺术创造活动的萎靡不振。可以肯定地讲,在艺术(当代艺术)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本土商业、营利性画廊的开办者再不能像画商一样只顾“举牌”了,而应该考虑考虑“举牌”、“赚钱”之外的事情,因为一味的短线、低端投资损人(艺术的推进)又不利己(商业、营利性画廊的营利)。

营利性画廊的倒闭与“学术焦虑症”的凸显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前很多像春笋般生长起来的画廊遭遇空前困境,有些已经关门大吉,有些面临倒闭,原因何在?是金融危机过于猛烈?还是画廊自身的问题?显然,画廊的资金来源只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画廊自身面临、存在的问题和整个国家艺术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画廊自身、画廊布局的“小儿麻痹症”及国家 艺术制度、法律的不健全造成画廊业抑或整个艺术市场运转的恶性循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商业、营利性画廊——高价售出(这时艺术作品的价格是艺术家的主观标价与画廊老板的主观涨价的总和)或送去拍卖行拍出天价(一下子将作品的价格拍死,按理来说商业、营利性画廊是不能将拍卖行所拍出的作品价格作为自己出售作品的参考价格的,相反拍卖行、藏家应该以商业、营利性画廊出售作品的价格作为参考价,因为商业、营利性画廊是一级市场而拍卖行是二级市场)——更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以天价艺术家(市场的宠儿、学术的弃儿)为榜样生产商标艺术、LOGO艺术 ——美术馆——艺术史——博物馆……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循环模式(产业链),在这一循环模式(产业链)里,金钱、商人不仅左右了艺术(当代艺术)的推进,也左右了艺术史家所书写的艺术史——这人们可以从现已面市的所谓“当代艺术史”得知。

开“画店”、“画摊”也能赚大钱,但很多人更愿意开专业、学术画廊(实际是专业的商业画廊或商业的专业画廊),因为专业、学术画廊高雅,专业的商业画廊、商业的专业画廊有专业、学术的伪面具。当下大多数本土画廊(纯粹的商业、营利性画廊)是带有学术、专业的伪面具的“画店”、“画摊”,甚至不是商业的专业画廊或专业的商业画廊。为什么绝大多数纯粹的商业、营利性画廊都试图带上一个精美的学术、专业的伪面具呢?调查一下就能发现,中国当下的画廊(不管是“画店”、“画摊”,还是商业画廊、营利性画廊)的负责人(管理者)都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专业、学术了。这恰好说明本土商业、营利性画廊普遍患上了“学术焦虑症”。从画廊自身和画廊布局的“小儿麻痹症”到现在的新病——“学术焦虑症”,这是画廊业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小儿麻痹症”是本土画廊身体的病症的话,那么现在所患的“学术焦虑症”则是心理的一种病症。从一开始的“小儿麻痹症”到今天所患上的“学术焦虑症”,本土画廊业面临“身心俱焚”的危险。直到今天,很多人在用一个不成其为借口的“借口”为今日本土艺术市场的问题和学术机制的弊病辩护,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等的言论。事实上,这一系列“言论”是当代最最犬儒所谓“专家”的托词,他们企图用一系列错误的看法混淆视听。只要人们仔细察看并思考一下,就能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等的看法是错误的。谁胆敢声称过去几十年的当代艺术是没有发生过的?谁胆敢说1992到2009年不是中国的艺术市场的起步阶段?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和艺术市场的起步阶段显然已经成为过去了——起步阶段到今年已经结束了,现在急需步入健全、成熟的阶段——也就是成年。一言以蔽之,作为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基础环节的画廊急需成年——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字:画廊,处境,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