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王林犯了传统型策展人的错
王林犯了传统型策展人的错
作者:陈晓峰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7-24

今天艺术的难点,在于我们用什么的方式介入,似乎才有什么的形式输出,问题是这点艺术家有时候也是非常不清楚,因为我们艺术面临的背景与社会系统更加的复杂——但可以明确的是,当代艺术越来越主动的讲自己的边界模糊,非常明确或者更加可能性的借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来表现艺术所需求涵盖的思想或所渗透的艺术观念,这点在新媒体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跨界,这也是艺术基础性的环境要素,如果当代艺术在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的话,那么就是当代艺术如何不断的突破日常生活所形成的秩序感产生对艺术的约束。艺术如何去颠覆日常生活对审美的沉淀,当代艺术不断在为自己寻找新的边界,这也是判断当代艺术价值的前提,也是跨界成为当前艺术界流行词的关键。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学科媒介之间的打破,不断寻找各种边界化的整合以及突破,形成多元化的可能状态。

王林的废话就是将理解艺术的多种方式,浓缩成一种简单的方式,即“传统也行,现代也行,后现代也行,关键是你和当今世界、当代人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和世界的问题、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难道不是,由关系和问题构成的吗?潜台词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问题产生,那当代艺术发生的当下前提又去了哪里?构成这个前提的问题与关系,今天艺术的多元化回答又在哪里?这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所要回答的,也是当代艺术形成价值判断的可能性所在。如果当代艺术就笼统的概括在这个前提里——简单的回应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这种终极问题,那么当代艺术构成的阶段性价值又在哪里。当然,如果有关系和问题组成的世界只是公共价值与常识价值的话。这当然不能成为判断当代艺术价值的具体标准与识别方式。

杜尚的意义是在当时的情景下他讲清楚也实际上突破了艺术的边界或带来了新界面,这种第一代“跨界”意识是非常原生态的,但是问题是杜尚之后,艺术在各方面面临的环境与观念束缚被一下子打开之后所面临的艺术新世界,在很多层面上看上去似乎超越不了这个观念,问题是艺术又是需要新的形式来对接它内在的发展需求,因此只有不断的跨界,才能给当代艺术带来各种观念上与行动上的可能性,跨界的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而不是杜尚跨了一次,艺术世界的跨界就结束了,而是恰恰艺术界的跨界才开始,才不断的发生在路上。

“中国性”这个展览,我觉得王林犯了传统型策展人但似乎又在前沿现场几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还是试图去主动呈现一种社会现象或状态,表现他所强调的社会新问题的展览,问题在信息与互联网的媒介下,这种单一的展览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即时所带来的变化,社会的内容诉求不断的在改变社会现象,而艺术家用这样一个静止的状态去捕捉社会的变化,即使观念上没有落后,但是在将这些艺术家串联起来的时候,反倒让这个展览的主题显得非常单薄。你用牺牲那么多艺术家作品的个性化内涵,去服务一个非常具有消解性的“中国性”主题,这是传统型展览先入为主的致命点。它没有让这些展览碰撞更多的可能出来,展览概括得“很写实”状态,而抽离了展览所要批评的原本很有力度的主题。

其二,过于去强调一个仍然很“统一”和空洞的问题,艺术家考虑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回到本土的单一点上,而更多的是承载艺术语言的实现方式,而“中国性”这样一个含有对抗性价值诉求的展览主题,完全忽略了其中许多艺术家语言的陈旧,更掩饰不了艺术家枯燥而无法生动的艺术创造性。甚至有些艺术家的表达是非常生硬的,但是在解释层面上又可以纳入这样一个非常空洞的主题里,让人很容易满足对“中国性”的心理满足状态,而消解了我们对大型展览的其他承载力。

其三,“中国性”很怀旧性的还原了一个常规性的展览价值诉求中,但是无法实现艺术家在实现作品过程中的个性化诉求。“中国性”很容易模糊艺术家所带来的理解社会与自身处境的方式,而不是单一的作品所带来的具体的跨界意义。现在看这种“中国性”表现方式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是非常的滞后,而不是艺术带来的观念超前。

其四,展览过于强调“问题”,这也是传统展览的另一个致命问题,也是表现理解跨界的意义过于简单的表现,跨界是柔和的,互相拿点什么东西和对方融入的过程,可能在这个城中可以找到彼此产生链接的“第三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发现各自边界身份的时候,就产生可能的价值出来,这就是跨界的意义,而这样单方面在某种价值倾斜性很强和坚定的主题展览,恰恰抹杀了艺术家创作作品理念上的那种“跨界”精神。

跨界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这个当中需求艺术观念如何跨越的可能,你是跨越一个点,还是一个面,还是一个平台,这是取决艺术家非常丰富的创造性决定的,而绝不是策展人的整合所能准确传达的,每个理解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元,而只是“中国性”的宏大问题和关系,它还有对应其他的问题和关系呢,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两样东西构成的话,这还不包括“艺术的世界”呢?!

新型的展览应该让艺术家去诱惑策展主题更具开放性,而不是这种策展人观念性很强的“束缚”。如果策展人观念性与操作性很强,那么都将是对艺术资源的破坏。因为传统的策展方式通过现在这30年艺术界的操作下来,已经告之人们这是以抹去了太多艺术家个性为代价。策展人过于设置封闭性的命题,其实是更大层面上阻碍了艺术家的跨界。中国策展人从不缺概念,但是就是这样的展览概念,让艺术家背上非常不跨界的包袱——很遗憾王林现在仍然拿出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美好但是实质上理念上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展览。当然,非得让我,在你和吕澎哥哥两个PK一下,我还是会投你一票,但是要提醒的是,这一票是在没有前提选项的前提下。对了,再提一句,你们两个老哥哥提到的“北京叙事”与“既得利益”都是非常恐怖的,本来想用可耻二字,就算了。

补充一句,如果你强调“中国性”的艺术家,在理解跨界问题上在实现作品的观念、方式、过程与方法上是单一层面的话,我想“中国性”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量它的价值将会是很脆弱的,多元化背景如果没有被无意忽略的前提下,艺术家的作品是不足以支撑或支撑不起在社会新背景下的“中国性”概念的。难道你要表达的仍然是传统的“中国性”。对了,如果“中国性”成立和有意义的话,那么一定是比较出来的,或者说是跨界出来的。

王林在“为什么要跨界?”一文中最后说,“不要相信那些貌似正确的批评话语,凡事问个为什么,总是有好处的”,这个就十分废话了,非常传统,非常说教,非常不职业,要落后有多落后。

关键字:王林,策展人,中国性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