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观众误读作品别有滋味
观众误读作品别有滋味
作者:    来源:《青年报》    日期:2010-10-26

对于那些前卫的作品,每个观众有自己的理解。

昨天,2010上海双年展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首日,因为恰逢周日,一些西方艺术家提出要休息,这使得一些展览项目出现了短暂的关闭。中西方观念的碰撞,就这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双年展上呈现。而作为展览内容比较前卫的一届双年展,观众果不其然地对展品的内涵发生了理解困难。不过记者注意到,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乐趣。本报记者郦亮

观念碰撞

艺术家周日要休息

这届双年展有47件(组)作品参展,但昨天公众开放首日,其实只有45件(组)示人。本报记者昨天中午在双年展现场发现,展馆二楼的影像装置《浪》和行为艺术《通向另一个世纪的边界线(127天)》并没有公开展示。

“老外艺术家说星期天是他们的法定休息日,他们需要休息,可能下午才会来一下吧。”现场一位负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浪》是英国、波兰艺术家同中国艺术家合作的作品,而《通向另一个世纪的边界线》则出自两位澳大利亚艺术家的创意。因为这两件作品有很强的行为性,而艺术家又觉得他们在法定休息日应该休息,所以展品的开放只好为此让步。中西方观念的碰撞,就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这个以“巡回排演”为主题的双年展上。

双年展办公室的华怡小姐告诉记者,按照事先的协议,参加双年展的外国艺术家这几日将陆续离沪,一些表演项目也将随之停止。不过挪威小组带来的大亮点《世界剧场》不会停止表演,“展览三个月,他们将表演两个月,而且周日不会休息。”

作品解读

观众误将暗室当作品

也就在《浪》和《通向另一个世纪的边界线》的艺术家宣布要休息,留下两个漆黑空荡的展室时,中国观众也在进行他们的艺术想象。本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暗室里坐着两个女子,原本以为她们是艺术家,结果发现却是观众。两人也恍然大悟,其中一人对记者说:“暗暗的,我们就坐下了,房间里还有一些背景音乐,我们本以为这暗室就是一件作品,是艺术家故意营造出来,要我们体味‘边界线’的存在啊!”


正如之前所料,因为本届双年展很多作品跨越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表演的界线,是真正的综合艺术,这对普通观众的理解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很多观众都对记者表示“看不懂”。来自江西一所高校美术专业的小郭是特意来看双年展的,置身于《邱注<上元灯彩图>》杂乱地摆放着各种装置的展厅里,他脸上现出了茫然之色,“懂是有点懂的,但说不出来,有点只可意会。”

不过,不理解,并不妨碍观众在当代艺术当中寻找自己的体会。有观众就对张洹的跨界综合艺术作品《塞魅丽》里的一张作为道具的古朴桌台称赞有加,认为日后家里也可以置一张。还有人认为展厅内的一对鸳鸯标本很好。每个人对双年展都有不同的理解。

一位美术界人士告诉记者,观众的“自说自话”,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双年展“艺术普及”的功能。毕竟任何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都不存在一个“官方答案”。

关键字:2010上海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误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