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吉尔伯特和乔治 一种为了民众的艺术
吉尔伯特和乔治 一种为了民众的艺术
作者:    来源:当代艺术    日期:2012-05-16

吉尔伯特和乔治的艺术

我们从不想创作晦涩难懂的作品,虽然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理想;我们更愿意和普通民众在一起,而不是与他们对立;我们从不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只为生活、感觉和思考而艺术。

在1967年9月25日遇见吉尔伯特·普勒施之前,乔治·帕斯莫尔从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另外一个自己。那时候他已经25岁,因为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变得刚毅而淡漠。尽管如此,当吉尔伯特——这个操着一口蹩脚英语的意大利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内心一颤。是的,他似乎看到了那个自己!俩人一见如故,互相倾心。很多年后,人们问吉尔伯特和乔治——哦,后来他们已经是形影不离的双人组了——为什么会在一起时?吉尔伯特回头看了看乔治,俏皮地答道:“嘿你瞧,只有他,能听懂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语。”

吉尔伯特和乔治是因为在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雕塑的因缘,而聚在一起的。而让他们最终做出决定,以“二人组”的身份闯荡江湖的原因,却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即蔑视当时盛行于伦敦艺术界的雕塑语言。在他们看来,这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观严重脱离了民众,因而变得很难与外界沟通,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为了民众的艺术。但很显然这并不容易,因为通常,反对权威需要付出牺牲。

他们的策略是把自己做成活体雕塑,为艺术牺牲自己的颜面。1970年,二人约定在伦敦尼杰尔绿林画廊首次开演大戏。他们先将身体上涂满各种颜色的镀金粉末,尔后站在桌子上引吭高唱英国已故组合弗拉纳根和艾伦的创作于二战前的《在拱桥下》。这首充满欢乐的歌曲,讲述的是两个落魄的流浪汉露宿街头的故事,像极了当时伦敦社会的自画像。这种“出位”很快让他们名声大噪,因为作品中所隐含的战后社会边缘化的理想赢得了更多人的内心。

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络绎不绝,吉尔伯特和乔治开始为此“四处走穴”,而有时候一唱就是数个小时。但他们很乐于为此奉献,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艺术,都是真正为了民众的艺术。尽管如此,他们仍觉得这样的传播范围过于狭窄,于是萌生了制作图片和视频的想法。这样他们就既能在表演《活体雕塑》的同时,又不用每次都亲临现场。

这个极其偶然的决定,开启了吉尔伯特和乔治艺术创作的另一扇大门,即“图片作”,这种创作形式也为他们后期广泛采用。他们开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宗教、死亡、性、种族、政治、恐惧等当中捕捉图片,色情广告、种族歧视、政治腐败、空虚的信仰、对未来的绝望,以及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屡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1986年,二人因此而获得了英国当代艺术最高奖项——特纳将,2005年还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两年后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回顾展。

最近,吉尔伯特和乔治——这对伦敦老绅士的最新作品展正在香港白立方画廊举办。在此次展览中,吉尔伯特和乔治历时九年,从4000多家报纸的封面海报和照片中提炼创作的《伦敦图景》首次公开亮相。白立方亚洲总监格拉汉姆·斯蒂尔称,“这22张挂在墙上的作品,将对着你尖叫。任何步入画廊的人都会被此深深打动。”

事实上,这正是吉尔伯特和乔治想要的。“痛苦,十分痛苦,仅仅听其运转就能感觉到,不是吗?真的,每天,每时每刻。全宇宙的人类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不论生活在沙漠中、丛林里、还是城市中。我们希望对人类生活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从不想创作晦涩难懂的作品,虽然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理想;我们更愿意和普通民众在一起,而不是与他们对立;我们从不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只为生活、感觉和思考而艺术。”

关键字:吉尔伯特·普勒施,乔治·帕斯莫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