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谢时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
谢时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
作者:张长虹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1-10-12

谢时臣《杜陵诗意图》

晚明画家谢时臣兼有浙、吴两派之风,他的风格无法被归入明代的浙派、吴派系统之内,无法附之以传,于是他也只能被晚明以降的艺术史写作有意无意地忽略和遗忘。

谢时臣是活跃于十六世纪的苏州画家,作为一位职业画家,谢时臣传世作品和见于著录的作品数量很多,尺幅也比较大,说明他的创作精力十分旺盛。当时的文徵明、文嘉、许初等苏州文人、画家,对他的评价也比较正面。但在其身后,形势急转直下,自晚明起,谢时臣的作品受到书画理论家的不断批评,社会影响越来越小,甚至在当今的各种美术通史中都很难找到他的名字。那么,谢时臣是怎样演化成为美术史上的失踪者的呢? 

谢时臣(1487—1567年后),字思忠,号樗仙,苏州人。明代画史对他有简略记载,如姜绍书《无声诗史》说他“善画,颇有胆气,长卷巨障,纵横自如”。从谢时臣多数作品看,这一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姜又说他“气势有余,韶秀不足”。但既求气势,韶秀自难兼顾。

和其他职业画家一样,谢时臣早年学画经历,画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身处苏州,难免会受到“吴门画派”大环境的影响。谢时臣早年和其他苏州画家一样,是以学习“元四家”风格为主的。六十六岁时他尚作有《临王蒙雅宜山图》,可见他对王蒙的热情,至老未减。

又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续》“卷下”著录了谢时臣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谢时臣时年四十七岁)在“树勋堂”作山水册十二幅,遍仿宋元明名家,可知他绘画取法范围甚广,兼及宋元各家。在广泛取法宋元这一点上,谢时臣与吴门派大家沈周非常相似。

虽未见有直接交往,但谢时臣对吴门前辈画家沈周很是景仰,自称“私淑石翁有年”,受其影响也最大。晚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记谢时臣六十一岁时所作山水长卷,仿沈周风格,卷首有许初题“石田遗法”四篆书。谢时臣题款云:“前辈石田沈先生,画法宗荆、关、巨然,石翁用笔清古,往往超出过之。仆私淑石翁有年,时嘉靖二十六载丁未,灯下写成长卷,计纸六段,深愧笔力生涩,远不迨石翁濡染难言之妙,是亦邯郸人学步,并失其故也;抑亦人品不牟,而艺有优劣,不可强而及矣。”

台湾中华书局《明清两朝画苑尺牍》收录谢时臣手札,受托为人鉴定书画:

承付来石田大障,入目烂然,其笔法俱学董源与僧巨然,景奇意古,但题款之处为俗士刊去,是亦可悲。其画为此破损,价在五两以下可买,如更要多,不必成此。

可见谢时臣对于沈周作品的风格特点非常熟悉,把握也相当到位,即便是无款作品,仍能够凭其眼力辨识。

与当时苏州文人画家足迹很少跨出苏州不同,谢时臣阅历丰富,遍游名山大川,得江山之助,所以作品才能苍古有气概。如乾坤四景,是他屡屡描绘的题材,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沈周《乾坤四大景》的影响。明代嘉兴收藏家汪珂玉在《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三”记载了沈周“弘治戊午(1498年)仲春”所作乾坤四大景,分别为《匡庐瀑》(仿赵松雪笔)、《泰山松》(仿李希古笔)、《黄鹤楼》(仿黄鹤山樵笔)、《峨嵋雪》(仿吴仲圭笔),但沈周是“闲居精舍,漫摹古人笔意”。谢时臣则多次声明是身历其境,目所亲见。汪珂玉藏有谢时臣“乾坤四大景”,分别为“匡庐瀑布”、“泰山松雪”、“洞庭秋月”和“峨嵋积雪”。与沈周的“乾坤四大景”有三景是一致的,说明这一题材基本已经约定俗成。同时,乾坤四大景题材的流行,与明代中期后文人旅游风气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此点傅立萃《谢时臣的名胜古迹四景图——兼谈明代中期的壮游》(《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四期)一文论之已详,兹不赘。

不仅自己多有壮游,在对学生的教学上,谢时臣也言传身教,如1541年5月,即作《武当紫霄宫霁雪》的前几个月,5月27日那天,梅雨开霁,他带领学生游灵岩山,“沿太湖探吴王西施旧迹,如响屧廊、探香径、麋鹿台之荒址,高跻琴台,抚景长啸,聿兴逸世之想,乃对景仿佛成图,分遗诸子,并系二绝以纪同游故实云。云落孤峰天气清,琴台石梁振衣轻。遥瞻林屋涵银镜,背拂穹隆下玉笙。雨馀岩岫郁苍苍,红粉离宫碧草荒。拾得古时金瑟瑟,玉人争看说吴王”(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六)。基本上是对景写生,画《灵岩小景》长幅以为示范。可以说,敢与溪山写真,正是谢时臣山水画能不同于当时其他苏州画家的主要原因。以至于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晚年题其山水册,也称赏有加,认为谢“往岁尝客杭州,又尝东游天台、雁宕,南历湖湘,皆天下极盛之处。此画虽其学力所至,要亦得于江山之助”,而文氏自惭“裹足里门,名山胜地,未有一迹,虽亦强勉图抹,不过效昔陈迹,愧于思忠多矣”。文徵明指出,谢的仿古作品不仅是其学力所至,更因谢时臣的壮游而使作品得到江山之助。文徵明这话并非完全是自谦,其实自明初起,吴门画家沿袭“元四家”遗风,更多地将“师古人”置于“师造化”之上,吴门画派绘画基本上是一种文雅温润的风格,后期尤其走向温吞水式的绘画形式。晚明董其昌为矫此弊,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补救方法。谢时臣能诗,又能行万里路,作品颇有生气。明代画史提到谢时臣,也说他“颇有胆气”,“颇能屏障大幅”。在这方面,谢时臣是得到明代画史公认的。

关键字:谢时臣,失踪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