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洪素珍装置艺术《层层见喜》 喜气洋洋满堂红
洪素珍装置艺术《层层见喜》 喜气洋洋满堂红
作者:吴启基    来源:《联合早报》    日期:2011-01-26

目前活跃于欧美和台湾的装置艺术家洪素珍,她的作品分成室内、室外、短期和永久陈列的公众艺术,像美国凤凰城和旧金山国际机场,就有她两件很大规模的作品。

她的创作灵感,完全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这也等于是,有了空间和场地,然后才有作品的“大现身”。她这次配合滨海艺术中心中央大厅农历新年举行的“华艺节”的作品,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她在去年已来新看过场地,发现可以利用中国人的红色丝线来完成作品。也考虑到滨海艺术中心中央大厅是由很多梯级和高低不平的斜坡所组成,而且要配合华族春节的创作要求,在设计作品时,想到的,就是华人都很熟悉的缝纫丝线。

整件作品,分别由两个从天而降的空心喜帐构成,这里也是满地红色丝线的来源和中心,主体和客体始终保持藕断而丝连。有趣的是,地面还有四个横躺在地的红人,其中一个是空心构成,另外两个红人,采用大量丝线绳索堆积而成。她说,采用红色,与华人民俗有关,洋人会把红色解读成血色和血管,对华人却是福气、安心和安全。再加上个人向来喜欢红色和绿色,有时还混用。红色丝线的用量,共有50个滚筒。

丝线情意结

来自幼年经验

洪素珍的“丝线情意结”开始得很早,她生于台湾海港高雄,从小看到家人用的鱼网鱼线鱼索鱼绳。在来新之前她已采用和大小套索相似的丝线从事创作,她在美国的作品就曾出现不少红色的线、丝、发等。

有人把她作品,理解为女性主义,她的回答是:“2000年开始用了很多针和线,之前也陆续采用一些线状物,这些是有迹可循的,红色对于外国人的联想是血,但对中国文化是一种吉利的颜色,看到红色其实相当舒服。小时候阿姨是裁缝,我特别注意到她咬断线头,留下一节线在口中的情景。另外,红线是生活周遭熟悉的东西,很自然就拿来用上了。至于女性主义的说法,别人可以随意归类,但对我却是艺术创作上的条条框框。”

她在新加坡的这件作品,同样用红色丝线,厚度却分成大中小三种。她特别提请大家注意的,要层层见喜,角度和距离很重要。在光线和灯光的照射下,厚度和层次会产生各种变化。一个特别的对话模式

洪素珍的教育背景也相当特殊,她大学原本修读社会学系,1976年赴美先后考获摄影学士和电影硕士。作品大多注重各国各地社会文化的对话。1986年,她策展的一项包括录影、装置与表演艺术的作品,是台湾民间第一次引进录像艺术。1987年,她的作品开始引起世界注意并多次得奖。

她在访谈中提及:“我从小就不适应台湾的教育体制,哈佛大学新生训练时的谈话,鼓励学生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台湾则要求走跟别人一样的路,对我是很大的干扰压抑。记得以前高中老师给我很大空间,对老师周记上的评语,我会再写回去,就这样跟老师形成一个特别的对话模式。大学经常讨论文化差异,就变成我创作的关注面向,例如我从事很多创作计画,都与文化差异相关,并以移民身份看待这些议题。后来大三就离开台湾到美国去,辗转修了摄影课程,后来艺术课程越修越多。”

她之所以会摇身变成一个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也有故事。她说:“当时在美国为了生活也为了解这国家的文化,做过许多洗衣工和摄影记者。后来修了电影课,觉得是可以创作的媒体,也因此办了联展。现在想起,很感动当时被称为艺术家,想要关心的事,可以用艺术表达出来。我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但不是毅然决然,而是快乐的逃离。”

●洪素珍个展

1月14日至2月27日

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中央大厅(Esplanade Concourse)

关键字:洪素珍,装置艺术,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