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
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
作者: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日期:2010-02-22

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年画的流变和分布

农历过年的风俗,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字形很像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谷熟也,从禾”。当田里的五谷收割完毕则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因此俗称春节为“过年”。在中国古代民俗中,将一些祝贺过年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见面互相庆贺的话叫“年话”、门上和墙上贴的画叫“年画”、吃的糕叫“年糕”、走亲访友的礼仪叫“拜年”等等。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贺词、祝福的“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为大家所常见。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了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年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我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些年画的典型题材,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传人的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清末,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国内外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形成了我国近代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这种社会激变的情景,在民间艺术领域以年画的反映最为及时,清末民初时期也因此在年画发展史上,成为年画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繁荣阶段。

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正如冯敏在《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中所言,这些地区的木版年画在明清两代先后达到鼎盛,都具有相当规模,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1.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木版年画兴盛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传播或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历史的原因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鼻祖”。北宋年间的汴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使供不应求的笔绘年画转向刻印年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使开封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很快影响到全国。开封木版年画的内容多反映中原传统民俗文化,艺术风格体现了京都官雅文化与市井文化并存的较精细的主流风格。公元11世纪以后,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自然灾害,到明朝初年,开封所处的中原地区被毁坏得满目疮A,人民大量迁徙,城镇极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官雅和市井文化风格,而形成一种粗犷甚至比较粗糙的带有乡土味的文化传统与风格。这一时期的开封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头大身小,幽默稚拙,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鲜艳厚重,乡土味浓,无脂粉气,无媚态,艳而不俗。朱仙镇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色彩鲜明,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还有其简洁、鲜艳、明快的手法等,都极具北方乡土味道。

2.天津杨柳青年画誉满京畿

明代的杨柳青是南运河上的一个重镇,随着南运河的开通,其经济日渐繁荣。到明代中后期,杨柳青初步产生了木版年画艺术,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才逐渐繁荣起来。清代京津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社会文化十分繁杂,皇家文化和贵族文化汇聚满汉文化精要,官绅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则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间习俗。杨柳青镇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经南运河与南方联系密切,因而其生活习俗既有北方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味道。天津是京城对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功能。这样一来,杨柳青镇年画艺术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消费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贵族,又有城镇市民,还有乡村农民,甚至还有外国人。半印半绘的加工工序,使杨柳青年画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从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风格。

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年画的优秀代表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传自南宋临安(杭州)。南宋文化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融会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细巧,形成了与当时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风格。这种文化风格影响下的木版年画,在江南以杭州为中心直接传播至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区。自元朝起,元明两代戏曲杂剧和小说传奇硕果累累,社会上刊印发行的剧本、小说几乎都附有木刻插图,带动中国古代版画艺术达到了顶峰。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画的繁盛,带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苏州木版年画在艺术技艺上还直接得益于明清两代江南繁荣的文人书画艺术。元代赵孟頫及“元代四家”就活动于苏州一带,明代唐寅“吴门四家”和董其昌“华亭九友”,都先后生活创作于苏州一带,他们的字画文章享誉江南,影响广泛。至清代,江南文人画已在画院普及,深刻地影响着木版年画的发展。因此,历史、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原因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江南木版年画的中心,创造了与同时代开封朱仙镇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画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艺。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年画,传统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