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警惕工笔病
警惕工笔病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6-28

不可否认,近年来工笔人物画艺术发展愈见繁荣,表现题材极为丰富,在创作构思和表现技法等方面的新意层出不穷。我们看到中国画家们在继承、探索、创新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获得的可喜成果,但也应该注意到一部分画家由于对工笔人物画的认识不足而带来的创作上的缺憾。有的艺术实践活动甚至偏离了中国画传统的精神实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大展即将拉开序幕,笔者特此归纳出常见的工笔人物画病现象,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人物塑造缺乏深度。作为工笔人物画,人物塑造是当其首要的。如果说当前中国的油画人物画在对对象的精神气质的把握上,在人物内心的刻画上要比当前中国工笔人物画有深度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认同。相当一部分画家只是追求人物长相的漂亮,太多的双眼皮,小嘴巴,失却了人的神采,人的精神。造型上人物刻画概念,完美有余,个性不足,只注重眼眉鼻口等细节的漂亮而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内在的心灵表达。何家英在一篇访谈中说:我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这其实很难,以为容易“俗”。原因是,这种题材,作者和读者都极易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人当美人看。女人一变而为美人,其原有的丰富和自然健康的内涵就被弃置,代替她的是矫饰和做作的外观,特别概念,也特别俗气。

二、古人云:画忌甜俗。方熏说:“大痴论画,最忌曰甜,甜者侬郁而软熟之谓。”甜,是指作品形象等只有表面、外露的美,而缺乏含蓄的内在的更深沉的美。这种美是肤浅的,是艺术水准不高的表现,它只能为艺术欣赏的幼稚者所欢迎。书法上“甜软”作品也不为书家所重,有“宁拙勿巧,宁丑勿美(指甜)”之说。

三、陈之佛归纳出工笔花鸟设色上的“火”、“俗”毛病,对于工笔人物画同样有警示作用。一幅画上必须有它的中心色,以一色为主,使其他一切色彩倾向于主色而取得协调时,才生美感,如果主次不分,任意着色,必然造成画面上色彩的混乱现象。

四、繁琐庞杂,面面俱到。富有戏剧性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淮南子》就提出了 “画者谨毛而失貌”。但有的工笔画甚紧甚细,不分主次,虚实,到处画得严谨工整,精雕细刻,面面俱到,雕琢有加而意象难畅。

五、一味求奇。有些画家的创作理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希望自己的作品出奇制胜。收肠刮肚,苦思冥想,追求题材新颖,然而由奇而求奇,奇未必即得,而牛鬼蛇神之状呈现。

六、只注重画面的技法。君不见每届大型画展上,如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七届工笔画展等等许多工笔画家在拼工细,在拼制作的精美,技术上的造诣令人叹服,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虽工亦匠”。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这样写到:“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重手段的人,必然会忘记他的目的。”

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造型能力普遍提高,写实技巧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状态下,对中国美学精神,对中国画内涵的深层次把握,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优秀传统的研究,对同时代优秀工笔人物画家的学习借鉴,无疑能使我们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避免“工笔病”,进而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来。

关键字:工笔画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