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媒体在艺术市场中搅局
媒体在艺术市场中搅局
作者:林半半    来源:《南都周刊》    日期:2011-11-04

国内九家都市类媒体集体抱团,介入艺术市场,这群“搅局者”会给艺术市场带来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吗?

尽管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养成就近购买艺术品的习惯。自四川人吕澎于1992年在广州举办第一家以艺术品交易为目标的广州双年展后,广州相继创办了广州艺术博览会、艺术广东等,但大多都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甚至有藏家讥讽它们是“摆地摊”、“卖低档货”的地方。

这样的羞辱,对于一个博览会上的艺术商人来说,无异于当面吐唾沫。如果艺术被指是“低档货”,那意味着它要么是A货,要么就是没有升值前景,没有人愿意带着几件没有升值潜力的藏品进入通货膨胀的噩梦中吧?

在一个本地艺术交易并不成气候的地方(最起码没有引起国际资本的兴趣),尽管也有各种类型的低档展销会,甚至也不乏贩卖岭南画派子子孙孙作品的画廊,但艺术市场似乎一直都处在地方主义的堡垒中自娱自乐:本土艺术家的作品难以卖出去,丧失了卖个大价钱的机会;外地好的艺术品又难以进来,导致艺术这盘局无法做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话与共振——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是一次打破僵局的尝试。由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都市快报、楚天都市报等九家都市类媒体发起,由媒体挑选艺术家的大展,打破了艺术界普遍存在的艺术门槛,让不少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能够走出所在的城市,而各地的藏家也得到机会和这些过去并不熟悉的艺术家接触,从而获得新的收藏资源。比如国画家周韶华,对广州的藏家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他在湖北艺术市场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而广东的刘可、江山、林蓝等年轻画家,能够借此机会推介出去,毕竟潜藏的市场是那么的诱人。

在这个平台的搭建过程中,都市类媒体从报道者角色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艺术平台的操盘手,他们利用各自的艺术触觉挖掘、推介艺术家,从组织层面上就比广州原有的艺博会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九城联展可以视作是九家媒体在艺术资源上的大整合,他们是以抱团的形式进入艺术市场,尽管活动本身是以联展的形式进行,但其本质上就是一次博览会的演练,如果这样的演练能够进入成熟的运作阶段,由九城媒体所推动的博览会将不仅能够激活珠三角的艺术市场,甚至能够在全国的艺术板块上起到“搅局”的作用。

当然,媒体在“搅局”中如何迅速成长为专业的市场玩家,目前看来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九城联展在布展上,吊灯、射灯重叠使用,而射灯更是密集排列,影响了作品的观看效果;当作品数量过多时,是否应该作出进一步的筛选,或者更换更大的展厅?除了收藏家参与,作为媒体介入的艺术活动,是否应该引入更多的公共教育项目,从而让艺术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些?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展览主题是“对话与共振”,媒体是否搭建了一个平台,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议题,让艺术家充分对话和共振?

除了以上的操作细节,在艺术经营活动中,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与其中的媒体是如何建立挑选艺术家的标准和机制,如何在艺术品经营时恪守采编独立原则,毕竟,媒体作为原有艺术体制之外的新力量,他们是否能够撬动被权力和资本板结化的艺术格局,从而让更多人亲近艺术,不少人是充满期待的。

关键字:艺术市场,媒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