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南京加入双年展俱乐部
南京加入双年展俱乐部
作者: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0-10-28

引人关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刚一周,首届南京双年展紧随其后拉开帷幕。昨天下午,在新建的江苏省美术馆,以“书写”为学术主题的南京双年展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宣告自己加入了中国城市的双年展俱乐部。

之所以用“奇特”来形容,是因为南京双年展的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中,混杂着艺术圈和官方的两种话语体系,从中能嗅出当代艺术和官方机构之间尚处于逐渐了解、相互磨合阶段的气息。这和北京、上海等已经有丰富当代艺术经验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策展人朱彤表示,相比上述那些城市,南京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当代艺术的确还不习惯,接受度也还不够。

但不管怎么说,南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双年展。需要说明的是,此前被大家所熟知的南京三年展,是民间资本运作的结果。而南京双年展则是另起炉灶,由江苏省文化主管部门推动产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云介绍说,首届南京双年展的资金,来源于省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斥资办双年展,意味着“南京将首次涉足当代艺术”。

“书写”这个主题,便十分切题地体现了南京双年展的诉求。策展人朱彤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这个主题的,他认为“书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集合。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将南京在历史中的无限荣光和文化上的鼎盛背影,引入到今天这座高楼林立的省会城市中。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是一个符号。而由于国际策展人韩国人李圆一以及意大利策展人Eleonora Battiston 的加入,这个“书写”又具备了中国和全球文化对话的意味。

这确实是一个国际化的双年展。65位艺术家,分别来自26个国家,从各自不同的文化经验出发,表达对于“书写”的理解。由于南京和上海距离太近了,很多艺术家都在参观了上海双年展之后再来到南京。这种经验的对流也是南京双年展的一个特色。一些参展艺术家认为,上海双年展中的很多作品十分优秀,但“巡回排演”与其说是主题还不如说是展览的形式。相比较而言,“书写”虽然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好歹也是个主题。

“书写”的宽泛性,让作品的整体概念性显得比较松散。不知道是经费不够充足,或是策展人偏爱,作品以架上居多,材料费比较昂贵的装置只有不多的几件。张晓刚、曾梵志、周春芽、邱志杰等艺术家参展的作品不是新作,除了作为艺术家代表在开幕式发言的周春芽,其余几位艺术家本人也并未亲临。双年展,特别像南京双年展属首届举办,当然需要大腕艺术家的明星效应。但如果艺术家以聊胜于无的态度参展,展览和艺术家本人大概没法“双赢”。倒是四川美院油画系主任庞茂琨,以自己最新的转型作品参展,本人也在展厅里很认真地四处观摩。或许,这才是一种对艺术“建构”的态度。

南京双年展,是这个城市首次小心翼翼踏入当代艺术的河流。“摸着石头过河”的箴言适用于此。策展人以“书写”这样宽泛的主题试探文化管理者的包容程度,后者也尝试着接纳和进入另一种领域。所以,首届南京双年展的价值,或许并不全在对艺术而言的学术价值和先锋探索中。

城市为何纷纷爱上当代艺术

近几年,可以看到一幅中国城市争相加入双年展、三年展俱乐部的盛况。从北京、广州、上海,到成都、南京,甚至银川都已经举办了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作为当代艺术最高展览形式的双年展在中国城市受到的追捧,内在原因颇值得分析。简单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成功”,使得当代艺术具备了相当的象征资本。当这个资本累积到今天,便引发了一场从上而下的当代艺术热情。从文化部成立当代艺术院,到一批古镇古村落引进艺术家工作室,从城市呼唤双年展,到当代艺术家成为文化官员的座上宾,无不受到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引力的牵引。

而从城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个性,因为历史原因的断裂,因为拆旧城建新城的热潮,因为全球化的冲击而散失殆尽,沦落到“千城一面”的境地时,营造城市的当代个性、延续城市的历史荣耀,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在对传统和当代的思考中,当代艺术开始很早,走得也更远。于是,当代城市出于种种文化利益的盘算,而爱上了当代艺术。

关键字:南京双年展,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