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 最难懂还是最开放?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 最难懂还是最开放?
作者:李君娜 李忆南    来源:《浙江日报》    日期:2010-10-24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主体展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图为王迈的装置作品《气象鹿台》。 CFP供图

上海美术馆正门,一架大红色“旋转木马”闪烁发光,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由艺术家王迈创作的这一大型室外装置作品《气象鹿台》,彷如一个爱搞怪的“迎宾”者,把一个又一个艺术爱好者带入到今天(10月23日)正式开幕的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此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定为“巡回排演”,今天甫一亮相,让人惊艳的同时,也让不少人连呼“看不懂”。

最难懂的一次双年展?

《气象鹿台》,乍看之下,与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一般无异”。但仔细一看,木马由石油管道制成,木马上的乘客是头顶鹰隼、背负火箭的“黑面人”,中间旋转部位由老虎机组成,而顶上的“华盖”部位则由石油垄断公司商标构成,加上旁边“仿制”的加油站价格牌。现场不少人揣测这一作品的含义为:“石油能源正操控着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

对于一般展览而言,展览者给出作品的“谜面”,参观者捕捉作品的“谜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然而,在捕捉完《气象鹿台》的疑似“谜底”后,进入室内展厅后的更多观展者的感觉是“一头雾水”:一楼展厅里,由一副地图和众多看似无关联甚至杂乱无章的装置作品组成的《胡志明小道》,让许多人有点糊里糊涂。

同以往“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等一系列表意鲜明的主题相比,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巡回排演”在字面意思上颇令人费解。本届双年展正式揭幕前,不少媒体报道便提醒观众注意,“今年双年展可能更加难懂”。尽管本届双年展特意为每件艺术品都配备了简短的文字说明,但介绍的文字表述基本偏抽象化。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不少自称“艺术门外汉”的观众对艺术品本身饶有兴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委婉表示:“可能是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这次没怎么看懂。”

最开放的一次双年展?

对外行来说也许是“最难懂”的本届双年展,对于内行来说,也可能是一次“最开放”的双年展。

从杭州特地赶来看开幕展览的中国美院教师张晶,不赞成“本届双年展作品很难懂”提法。她认为,往届上海双年展,都是将作品“做好给人看”,观众将作品同作品名直接对应,便获得了“谜底”——作品的寓意。今年的上海双年展重在展示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艺术家没有向观众直接揭示作品的内涵,每一件作品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直接“进入”和“参与”作品本身中,对于作品本身也是改变和提升。

“一位艺术家曾说过,一个好艺术的作品应该符合三个标准:第一,有意义。第二,开放性。观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走进作品,感受作品,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这次双年展的作品更感性、意义更丰富、理解更多样。第三,触动人。好的艺术作品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第一点和第三点,强调的是作品本身的力量,而第二点更注重作品同艺术家、同观众三者间的关系。”

同样,让许多人看得“一头雾水”的作品《胡志明小道》,在中国美院院长、本届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眼里,是名副其实的“开放”作品。“如一个剧目,闪现的不仅是小道上的风景,旅游团似的感叹,那似曾相识的剧情中叠映着我们自己的身影。”

“排演”究竟是个啥?

也是因为这样的开放性,艺术家马良把他的工作室全部“打包”搬到了双年展上,成为了名为《马良的工作室》作品。参观者来到马良的工作室里,众目睽睽之下,主人在其间忙于工作,而每一个观众也成为了这件“作品”中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传统展览而言,每一个展览都希望能成为一个结论、一次宣告、一次最终的演出。观众们已经“被”培养出了一种思维定势:这个展览,究竟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主题。一旦这个“主题”不得明确,许多人就此“迷失”。而本届双年展告诉我们,所有展览只是一场排演。在排演之时,演出之剧场是开放的,因为观众尚未临场,“排演”邀请大家进入到排练场,一起加入到艺术的生产中来。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次双年展上的所有观展者,并不仅仅只是被动接受的观众,更是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者。因为,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已在“终点”的作品。

关键字: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