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语言及其的逻辑——也谈行为艺术家周斌的创作
语言及其的逻辑——也谈行为艺术家周斌的创作
作者:倪昆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5-20

2009年开始的艺术家周斌的创作实践正经历着一次显著的转变,其中有两个关键词:遗留物及语言。周斌的艺术实践,就有效性而言,其作品一直发生在行为艺术领域,以10余年的创作积淀作为思考推衍的基础,厚重而自然。而由其所带动的关于行为艺术媒介的反思,虽然因为时间的短近而不足以就此定论,但其对于行为语言的自律探索以及建立在自主否定意义之上的实践步伐,却在事实上对于区域性创作起到了显而易见的带动作用,这是积极而极富成效的。

如果我们把身体的在场作为‘行为艺术’的一个基本参数,那么我们可以在‘行为艺术’作为一类独立的艺术媒介之前,在西方艺术史里发现大量的‘身体作品’。此种存在可以让我们通过身体的事实来观看行为艺术的发展线索,其上下文关系清晰而合乎逻辑。行为艺术的被明确伴随着西方上世纪60-70年代概念艺术的盛行,在当时那种否定(或质疑)一切主流价值观及社会结构的著名的社会运动之背景下,被质疑的也包括了附加了市场价值的艺术品以及承载此商品价值的运转系统,比如说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创作的动机进而开始寻找同公众交流思想的新出路,包括文本,摄影,录像,表演等在内的诸多媒介在此运动中都找到了各自相应的新的支点。(概念艺术强调艺术的非技巧中心论,明确艺术是一定概念或蕴含深刻思想的语言表达或交流行为,并通过自己认为有效的艺术创造实践活动,达到证明艺术就是艺术,而非数学的目的。)

从起点处开始谈论行为艺术,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行为艺术有着概念上的特定所指及艺术史中的上下文逻辑关系;2,行为艺术有着与之互文的明确语境;3,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其必定有着开放性的结构,可以在互文的文化背景下自我生长。就构成作品实质的诸多内容而言,艺术形式的技巧性与作品所呼应的外部语境,是当代艺术中最富张力的观看基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首先直面的,就是艺术史上下文逻辑背景在中国的天然缺失,其后果则是所有与艺术史展开的内部对话被自然过滤,作品面对的对象,也就自然而然的被转化为现实语境。就语境而言,当前中国最显著的语境特征就是‘非政治化’社会现实,而由此现实所造成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真空,则成为了行为艺术最直接的介入场所。(当然,针对消费主义,城市化生存,文化及历史对话等方面的表达也此起彼伏,更真实的存在是各种现实语境彼此交汇,混杂而不分左右。)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喧哗和躁动,这既和行为艺术介入的领域有关,又和行为艺术的被简单化,被模式化有关。(比如说一大批将行为等同于立场表态的作品的出现)。而行为艺术在大众媒体方面的长期失效则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事实,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信息远比一些行为作品要丰富厚重得多,这本是艺术可深入讨论的领域,而事实则是以社会学整体论的视角介入的作者观看更为有效(比如说部分纪录片导演们的工作)。

讨论周斌的艺术创作必须回到语言,虽然中国的环境语境决定了在行为艺术发展的初段,针对外部语境的表达将远合理于针对内部语言的表达,但是建立在艺术家个人创作系统之上的语言对话,却是良性和有效的。周斌的创作恰好符合这样一种状态,以个体的不间断实践来建立属于个人的语言逻辑,进而在其内部展开讨论。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比如说2004年开始的,以‘平衡’作为主要行为特征的一系列作品,2009年的“庆典—自由的1/6注解”(多人行为+声音+视频现场,强调行为的随机性,以及不被预设的彼此干涉),2010年的“30天计划”。在‘平衡’中艺术家始终让身体陷入一种微妙而不可控制的状态,并借此状态来对其所设定的主题形成互动对话,借身体最终的失控来表达(强化)其个人态度及立场。“庆典—自由的1/6注解”是一项集体项目,在不预设任何前提的背景下,让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们在特定时段里共同创作,借此尝试讨论语言和语境的互动关联。“30天计划”是一项非常出色的创作计划,艺术家在30天里,每天完成一件独立作品。这是一项完全有别于以往特征的整体行为作品,艺术家在实施之初,就明确作品‘不强调意义’的态度,让自己在限定的时段中展开或偶发,或设定的行为创作,就事实而言,这是艺术家对个人的‘身体-设定-失控-记忆-体验’等方面所进行的清理(或腾空)。通过高密集的自我整理,来触及语言的表达边界及表达可能。伴随着艺术家关于语言的理解,作为概念的遗留物也出现在艺术家的思考中,艺术家有意识的强化出现在行为现场的材料等物品,并且通过装置,录像等形式,让行为和遗留物共同构成完整作品。比如说,艺术家在2009年实施的“五十条”(行为+录像+装置),2010年在韩国实施的“煮海水”( 行为+摄影+录像+装置)以及在2007年实施的“174厘米”(行为+录像+纸本图画)等。

附:
1、谈论周斌的创作,我选择从行为艺术的艺术史开端说起。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有其建立在自身语境之上的特征,将这两者之存在形态进行相互参看,将有利于查看及把握作品的现状及可能。

2、中国的现实语境决定了行为艺术作品的语言表达类型,态度型作品是很重要,但是态度和艺术并没有直接关系。艺术只所以能够成为艺术,自有其内在的表述体系,很多时候,语言表达将走在主题设定之前,强调主题,是古典主义的事情。

3、周斌的创作分三个阶段,2004年应该成为一个分界点,2009年应该为另外一个分界点。分界的划分,其连接的是艺术家在不同阶段对于语言理解的转变。

4、周斌近阶段的创作是极富实验精神的,至少我个人认为,其创作实践突破了既往的中国行为艺术之表达形态,是新的突破点。它提供了很多鲜活的作品样本,极有价值。

5、语言的回归日常,肯定不能够成为其作品创作的一个端点,期待艺术家接下来的语言实践,下一步的实践,可能更具代表性。

6、非常喜欢艺术家的作品‘跟踪’,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近期的关于语言的理解与具体的情景语境的完美结合,拓展后所展现的语言张力,这明显不同于建立在概念设定下的作品实施。我姑且将此看为艺术家之后可以考虑介入的场域。

2011年5月10日于重庆杨家坪

关键字:周斌,创作,行为艺术,语言,逻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