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心灵的叩问——张影琴作品油画作品解读
心灵的叩问——张影琴作品油画作品解读
作者:王博彦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12-07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因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是影子的影子。”这是柏拉图著名的影子论,这个理论产生之初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讨论。人们关注的不仅是话语本身,更是对艺术的广泛思考。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在表达什么,是现实还是影子?没有人能够得出确切的答案。我们可能无法说艺术是什么,但却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解释艺术的价值,那就是从生命的高度去关注人性,用色彩去诠释精气之神,爱与灵性,我们可以从张影琴的作品中感受到她对生命的挚爱。

当代艺术是一个求真而非求美的过程,正如我们无法说出什么是美一样。艺术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张扬个性和关注人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求证真的存在。好的艺术品不但要具有审美特性,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品评艺术品的重要标准。爱默生说:“当社会最利于人独居时才是最好的,”因为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分享着神灵的自我存在。构成世界的万物都是构成你自身的物质的影子,都是创造你思想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也是构成那些独立于你个人意志的事物。在张影琴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她独立的艺术观。她坚信天才与美德注定让人忽略它的个人利益,与每一种美与力量的性格和能力结合起来。

张影琴是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家, 从孤身行路数万里游历山川,再到文学、音乐中寻求滋养、更经历过数年的宗教生活,最后通过瑜伽获得心门的开放体验,并在画布上流露天启的冥思。她是这样讲述她的绘画因缘的 “童年经历的长时间独处使我习惯于用心灵的“眼睛”去了解世界,图像和色彩成为我的语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并非是有计划地创作或表现什么,而是通过绘画完成心灵的放飞。”在绘画的过程中与其说她在营造色彩和空间,不如说是彻底放下自己,在空的状态,让灵光闪现,空不是“无”,而是一种“容量”。因为上帝造就人类的心灵,让这心灵来接收那些性质相同、能激起我们情感的事物。

在《唤起瀑布的灵魂》中张影琴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真的考量,虽有着女人的感性,但又不流于外表,绚烂的色彩下是她对光超验地把握。光是万物的主宰,它的存在让世界有了色彩,万物得以葱茏,我们看不见光的色彩,却能感知它的存在。那绿树红花,那波光粼粼,光幻化了世界,丰富了我们的视觉。此刻在光照下,近在眼前的瀑布被光幻化出了五彩缤纷,这样的光芒如灵光乍现一般让艺术家心中久违的迷雾得以化解,随之被一片喜悦所取代。当我们能够放弃小我而选择大我,放下的就岂止是迷雾,更是心头的阴霾。瀑布在舍弃小我飞流直下奔向大海的时候,自己仿佛获得了再次的重生,人又何尝不是呢。此刻,她眼中的已不是瀑布,而是灵魂,一种被唤起的瀑布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

中国是个老庄文化影响深远的民族,从张影琴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相生相克、此消彼长是力量的特性,也是一种哲学诠释,如果只有一种力而缺乏反作用力将会导致一种可怕的极端,这正如中国的古老的太极,“知白守黑”不是简单的一种坚守,而是一种明辨,一种混沌状态下的初醒。生活中有很多“门”,艺术中也有很多“门”,既有现实中的门,也有灵魂深处的上帝之门,艺术的过程就是找回风格,用心和上帝对话的过程,也是找到“众妙之门”的过程。

张影琴画面中色彩的呼应、结构上的相互契合表达了她对宇宙万物构成的认知和世界观,反映了万物是在相互嵌入、冲突、砥砺、作用与反作用下达到和谐统一。《站在世界的背后》是一种人生的合奏,而另一方就是上帝。飘渺的画面透露出一次沉静,退后的背景似远山又似微云,而如山高耸的近景中隐约可见的人形侧影,则引发了人们的无尽猜想。如果没有作者解读,或许外人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价值的再认识,这可能正是艺术品的魅力之所在,至于那个隐约的面庞究竟是作者本人还是上帝之魂,这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更像一个灵性的觉知者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拨开了眼前的迷雾,消除对事物的分辨之心,达至纯粹的统一性意识,喜乐,平静。让我们换了一种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生活需要态度,艺术也需要。人生浮沉,总有失败与成功,艺术也是一个充满荆棘的探索之路,我们无法决定作品的价值,但我们却能够足够用心。张影琴让我们看到她对于艺术的态度,那就是爱。爱是大自然给与人类最高贵的礼物、是与上帝沟通的语言。

这种爱不是儿女之情,也不是相濡以沫,而是一种广博的爱。爱是一种情丝,也是一种寄托,她把所有的灵性与善意,真诚与美好,都化作无言的色彩,在色彩的杂糅中,在色块的呼应下,完全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你或许不懂得抽象,但只要你有双眼睛,你就可以看,透过那画布的纹理,透过那颜料的味道,透过那跃动和谐的色彩,就可以去解读生命,就可以去体会人性背后的善与柔情。“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爱是永不止息。”这是圣经中关于爱的诠释,张影琴也一定读过,否则怎么会有对生命如此多的顿悟与感慨,没有爱的生命是枯燥的,有了爱的灵魂才能够与上帝沟通。

对于生命,对于艺术,张影琴一直保持着心灵的叩问,她笔下的作品无疑都是叩问的产物,也是天地和谐之中的大道之行与小道之理。叩问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态度。《彩虹上的放飞》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天性自由的叩问;《每一个当下与神合奏》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现实与矛盾的叩问;《爱的魔石》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爱情真谛的叩问。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旋律,都成了她作品叩问的主题,上帝赐予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享受生活的福祉,同时也给了我们死亡的宿命,如果灵魂可以不灭,意识能够永存,当肉体离开的刹那,心被放上灵台,我们便有了更大的叩问指向,它是一种终极指向,也是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关键字:张影琴,油画,解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