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话语与身份——关于《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
话语与身份——关于《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
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    日期:2010-04-01

鲁 虹 韩 晶

一、关于三个版本图鉴编辑的由来

韩:您曾经以“文图结合”的方式分别在2001年和2006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共六册,湖北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湖南美术出版社),最近又着手主编了《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河北美术出版社)。现在我想问您的是,出于什么原因促使您主编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图书?

鲁:改革开放以来,我先是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书,其后在湖北美协与深圳美术馆工作。比较完整地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一直很希望能亲手书写这一段伟大的历史。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西方的一些美术史家通常在写艺术史之前都会先将重要的艺术作品排序,然后再从中找出问题,进而确定写作的框架。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很好,因此,我在准备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之前,首先便开始了对优秀艺术家与作品的收集工作。当我在整理大量图片时,感到完全可以汇集出版,因为这样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基本的图像背景与视觉线索,以免他们重复地做这样的工作。而且,在每幅作品的下面配上一百多字的简短说明也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他们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要求,于是就有了2001年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和此次出版的《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这三家出版社,他们不但投资出版了三个版本的图鉴,还同意了我的请求,不收取艺术家的版面费。这在当前是很不容易的。

韩:我认为这几个版本的图鉴中的图片资料非常直观,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从观念到形式、从思维到技巧、从创作材料到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从1979年到200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必要的清理,而且可以使读者不必去查阅很多图书便获得大量的信息。的确很有意义,我想这就是它们很受欢迎的原因吧。

鲁:和所有介绍艺术史的图书一样,尽管我力图将优秀的、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纳入这几个版本的图鉴中,但由于我个人的视野有限与其他原因,难免挂一漏万,也不可能做到绝对齐全。所以,我并不认为这几个版本的图鉴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全。如果相关人士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当代艺术的历史,还需查阅更多的资料。实际上,这几个版本的图鉴只是粗略的线路图而已。因此,我还希望有更多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图书出版。

韩: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图鉴在编撰中有什么不同之处?

鲁:在编辑《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时,基本是按照艺术媒材的不同,分为观念、当代雕塑、当代油画、当代水墨等六个分册。但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在创作手法上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综合化,却并不强调画种与媒材的区别,因此后来我在编辑《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时,就打破了按照创作材料和艺术门类来划分的传统习惯,转而改为按照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来排序,由此也体现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线性变化。2006年我出版的著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就是在编辑前两个版本图鉴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本书中,我一方面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如“文革”、后“文革”、85思潮、后89等等——艺术家面对的不同问题来设定写作的基本框架,然后挑选相关作品;另一方面也采取了“文图写作”的新模式,反映比较好。2006年1月上市,9月该书就上了北京三联书店的排行榜。现接出版社要求,该书将要再版,我会争取把它做得更好。至于你问此次着手编辑的《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与前两个版本的图鉴有什么不同,那么我想说的是,架上艺术明显减少,而以新生的媒介,如装置、影像等创作的作品,特别是影像艺术则相对增多了。

二、关于媒介转向的问题

韩:这一点我已经发现了,我觉得在此次图鉴的编辑中,您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新媒介的实验性艺术。能谈谈您在此次编撰图鉴的过程中是如何考虑这一问题的吗?

鲁:艺术媒介转向的情况出现于中国大约是在85美术思潮期前后。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新媒介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与备受冷落的地位。所以,在编辑《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时,架上艺术所占的比例较重,有五个分册,而新媒介艺术占的比例则较小。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新媒介进行创作,于是新媒介艺术不仅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处在了极为显著的位置上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年出现的一系列学术展览、相关画册与理论文章中看到。究其深层的原因无疑是:生存于现代高科技世界之中的艺术家,无论是经验感知的能力,还是经验感知的方式都完全有别于过去的艺术家。实际上,当一个今天的艺术家接受了新媒介的时候,他就不仅在表达现代时间经验和空间经验上,而且在分析和表现现实上找到了全新的工具与手段。更加重要的是,这也改变了人们与艺术交流的方式以及艺术史的方向。对此,我们要加以理解,并坦然接受。从根本上说,这其实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人们分别用石头、青铜进行创作一样,很正常。在此情形下,编辑《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时,我就大大加重了新媒介艺术的比例。再者,在近一阶段架上艺术有重大突破的并不多,加上有极少数的艺术家受市场的影响,只是在重复以前的图式和符号,考虑到前两个版本的图鉴已发过他们的类似作品,这次编辑图鉴,就没有重复性地再加以发表。而之所以借用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将本图鉴命名为“聚变”,一是想强调许多艺术创作现象,聚集在一起产生裂变的意思;二是想强调聚焦变化的意思,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视觉与价值取向。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当代艺术,文化,深圳美术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