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毛建波:悟而能通——周建中绘画的内质
毛建波:悟而能通——周建中绘画的内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23
在大成圣人孔夫子身上,可以安放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诸多头衔,而我私心揣测,若叩问孔子本人,他最为认可的,还应该是教育家。在孔子后学编撰的《论语》中,时时能读到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彩篇章。更让后人自叹不如的是,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快乐学习法”。《论语》开章明义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种不同的角度,阐述的都是学习的快乐。学习应是快乐之事,唯有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得到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的能动性,由此而进入良性的循环。

以古人的界定方式,周建中只能属于“利家”,也就是“非职业画家”。他有自己的主业,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掌舵人,他有着太多的事务要处理。他也可以跟许多人那样,在荣退后重新捡拾年青时的爱好,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但对建中而言,26年前就开始的中国画学习,已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情结时时萦绕,难以割舍,无法放弃。于是乎,他将白天的时间交给主业,而尽可能将晚8时到凌晨2时留给自己钟爱的绘画。加倍的付出,意味着加倍的辛劳,而在建中看来,在国画创作中得到的乐趣,已经成为辛苦的最好补偿,既有所乐,也就不觉其苦,怡然为之。

26年间,建中在中国画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也像多数人一样,临摹历代名作,虚心向老师们请教,转益多师,试图在师法古今的努力中,确立自己的绘画面貌。4年前,建中准备了一批作品,兴致勃勃地准备举办个展,将几乎没有面世的画作呈现出来,听取同行们的建议。始料未及的是,一位画友在观看了他的作品后,当头棒喝:“你的画中哪些东西是自己的?”

这个质问就像一盆冷水,浇得建中浑身透凉,也让他无比清醒。他想起了师傅,一位西藏活佛的点拨。活佛曾提醒他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要从灵魂深处剖析人的内心;看人要看其思想,而不是外表;要关注心灵深处的体悟,以不同的视域感受自然,如在子夜时分去“看”荷花,就会有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同的意趣。这些并不直接针对绘画的点拨,此时却让他茅塞顿开。自此,如何在画面中呈现自我,成为他相当长时间里苦思冥索的难题。

机缘闪现在一次写生之中。那天,建中到德清下渚湖写生,小舟荡漾湖心,枯萎残败的芦苇在夕阳和微风中摇曳,那密密匝匝的光影深邃莫测、飘逸生姿,然却转瞬即逝、游无定踪,此刻,他感到仿佛触碰到了植物的灵魂,有个词一下子出现在他脑海——“幽通”——那正是他寻寻觅觅,想要表现的东西。

班固《幽通赋》有“魂茕茕与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梦登山而迥眺兮,觌幽人之仿佛”之语,“幽通”是“穷宙而达幽”,是“深晓神明而融汇贯通天人之道”,是对宇宙万物有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通达。唐人杨炯《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言:“扬雄博识,神游象系之端;李洽幽通,思入玑衡之表。”可见,“幽通”首先是知人论世的一种方式,它离不开沉思和领悟。

悟然后能通。大凡与建中聊过天的人,都会为他的“精辟之语”所折服。我们不能不承认,建中对人生、对事业、对艺术的通悟是高于常人的。他对任何事情都是虚其心而“静心求之”。当“吾”与“心”完全统一或合一时,才有“悟”的境界出现。所以,建中经常强调,一个人的成功,除了精力、阅历、能力外,还必须有“心力”。若将建中的“悟”与禅之悟比拟,禅之“悟”是豁然贯通,没有中介,没有阶段。建中的“悟”则更接近艺术直觉,是在艰苦求索之后的顿悟。“得之于顷刻,积之在平日。”它的出现虽然有一定的机缘和偶然性,但最终还是决定于他的苦思。禅悟如果是一种内心的生活状态,禅境,是自我置身的一种生活,那么,艺境则是主体自我创造的一种生活或设定的一种精神样式。

由此,建中试着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别人看不到、不去看的东西。他的绘画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物象,而更多地将视点投注于物象的内质,以及自己观察物象时的感悟,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痕迹的同时,更要留下心灵的印迹。

如作品《残痕》,那是他表现攀援在石头上的藤蔓在绚烂过后的凄美之境;《独舞》,传达的是灵魂深处的孤独与冷寂。因此,“幽通”不仅是建中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他艺术传达的内容,它是可感的,有具体艺术形象的。

在建中的画面上,色彩迷离,笔墨纷披。勾勒点划之间,生气贯注,节奏浑成。他并不想刻画那些具体的物象,而是要表达物感之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这些皆为物感之情。因情感物,是先有了某种情感的基础,情与物接,就增添了情感强度的心理感受,使物感之情更带有了个人感受的性质。世事万物之所以能触发主体的感情,在于它的存在状态恰与艺术主体的情感活动相吻合。“人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画面中,建中记录了他的物感和体验,展现了他内心的意识,对生命的领悟。而线条、色彩、墨点、水痕,所有的介质都在为此服务。从而,“他真正在创造了某种东西,他的作品不是任何东西的抄袭,他是因为自己而存在的。他画一朵花,就是一朵新的花,而不是一个自然物的仿本。”(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对于中国画传统,建中曾入乎其中,现又出于其外。观其早年的作品,全然是传统的。而最为难得的是,建中对中国画的妙谛领悟得也可谓深。他认为,中国画的笔纸等材料、笔墨等技法固然重要,然中国画用水尤为关键。所谓“水法通则八法通”,中国画要出神韵见意境,要诀还在于用水。色与墨,皆以水为本。笔墨是中国画之灵魂,而水之妙用则是笔墨之核心。只有妙于用水,墨色才活,才能苍润而不枯涩死板,画面才能神趣出奇而多姿多彩。所以建中的画,水墨交融、色墨辉映,虽笔墨纷披,然氤氲有像,这正是他妙于用水的结果。

画至今日,建中感悟到,画非画,而是对生命,对生命痕迹的体验。因此,绘画的最高境界其实正如禅偈一样,简单至极。它一点都不玄奥,也不神秘,但是却能道出真谛。画画就是件快乐的事,是快乐地表达自己,快乐生活的方式。就像他经常跟朋友念叨的:“花瓶不是用来装花的,而是用来装幸福的;钱不是用来买东西的,而是用来买快乐的。”

正是这样一种快乐、随性的态度,使建中并未刻意地想打入“美术圈”,圈内圈外,一切皆为机缘。识画,进而识人,这是建中真正希望的。卡西尔说:“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卡西尔《人论》)为艺为人,其实都是创作一幅画,这幅画以后还有人愿意展开研读,愿意去认识创作者的个性、怀抱和情感,那才是成功。通过绘画显性、见性,通过绘画与更多的人交流,这是建中的目的所在。

关键字:毛建波,周建中,绘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