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台湾当代艺术之世代移转与位置
作者:郑胜天    来源:《世界艺术》    日期:2010-09-14

当我向一位加拿大策展人问及他对台湾当代艺术的看法时。他用了一个词「remote」来形容。remote 这个词的本义是「疏远」或「游离」,也可引申为「陌生」。在计算机技术中,remote是与local相对的一个技术名词,即「远程」或「远程」,与「本机」或「本地」相对应。其实在全球化处境的艺术领域中,我们也同样常使用这些用语,来形容「边缘」与「在地」。为什么台湾艺术会被视为疏远陌生?从什么时候起台湾艺术开始感到被边缘化?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其实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亚洲地区起步较早。我们知道民主社会与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共生关系。随着台湾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为具有批判性和多元特色的当代艺术提供了发展空间。许多台湾艺术家也因国家开放而率先进入国际艺术环境。到了1990年代,台湾更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其他国际舞台上较早争取到展示的机会。相对于大陆,台湾当代艺术明显的具有时间优势。请看几个时间点的对比:


年代 台湾 中国大陆

1957 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相继成立,提倡抽象绘画台湾艺术家开始参加圣保罗双年展 反右派运动开始

1960 中国现代艺术中心在台北成立 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全力批判修正主义

1966 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

1976 洪通、朱铭等展览举行,推动乡土艺术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9 非官方的「迎春画展」举行,星星画会等艺术团体出现

1982 故宫首次收藏现代绘画

1983 台北市美术馆建立

1984 「中国现代绘画新展望」展览举行,新抽象艺术兴起

1985 85新浪潮运动开始

1987 政治解严

1989 首届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 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举行

1990 伊通公园开幕展

1995 威尼斯双年展建立「台湾馆」(台北美术馆Pavilion)

1996 第四届台北双年展开始展出国际当代艺术(「欲望都市」南条史生策划) 首届上海双年展

2000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开始展出国际当代艺术(「海上上海」候瀚如,清水敏男策划)

2005 威尼斯双年展建立中国馆

还值得一提的是,从1970到1980年代,台湾的「雄狮美术」(1971-1996)和「艺术家」(1975-)杂志,几乎是大陆艺术家获取当代艺术信息的唯一来源,对85新潮艺术运动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然而自跨入21世纪,先走一步的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声,却逐渐被大陆艺术家的强音所遮盖。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市场狂飙,使艺坛的镁光灯全都射向价位高涨的大陆和海外华人艺术家。无可否认,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外在的原因。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和台湾在国际政治角逐中的困境,加速将台湾艺术推向国际艺坛的边缘。为此有的台湾艺术家难免感到失落。

国家城市的面积人口、政治经济实力以及意识形态固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并非必然或唯一的因素。卡塞尔、巴塞尔都是小城。人口不足三十万。却可以在国际艺术版图上挑战巴黎、伦敦与纽约。古巴不仅和台湾一样位居孤岛,而且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几个共产极权国家之一,但1984年开始的哈瓦那双年展在国际艺坛上一直颇受重视。即使在台湾本土,也有「慢动作」电影(Slow Motion)带领国际潮流的例子。陈界仁说:「边缘并不代表没有发言权。」 我们有必要仍从自身的审视来探究造成「疏离」感的原因。

关键字:台湾,当代艺术,移转,位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