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
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12-18

2009年12月3日,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开幕式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同时举行了美术报年度人物的揭晓及颁奖仪式。而本届艺术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策划推出了以“彩绘当代”为总题的,展示、研讨水彩画的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当代水彩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当代中青年水彩画家邀请展”,以及“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三个主要内容。

12月3日下午,“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在浙江国际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知名美术理论家、水彩画家共聚一堂,围绕“中国水彩画的当代视野”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

高峰论坛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与美术报社联合主办,黄铁山、尚辉与陈履生、潘欣信分别担任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致辞。他首先对美术报艺术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受邀参加此次水彩画展览及论坛表示感谢,还就全国水彩画家以及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出色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和感谢。之后,刘大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正是因为一大批水彩画家默默耕耘,真诚地对待水彩画艺术,使得水彩画在一段时间的相对沉寂之后,又得以大放异彩。在当代,中国的水彩画即使与英国、荷兰等水彩画发源地的画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说,中国水彩画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这都有赖于水彩艺术家对专业的执着和不懈追求。其次,结合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体会,他认为,中国这片土地是极其适合水彩画发展的土壤,水彩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以茁壮发展,还得益于它在技法和艺术观念上,如用笔潇洒自如、色与水的渗化等艺术效果,也正是中国画画家探讨的一种境界,所以它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学院色彩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就是通过水彩画创作进行的。所以,多数具有学院教育背景的艺术家,都曾画过水彩画。他自己就曾把水彩画当作主要爱好,坚持不懈地画水彩多年,积累了很多作品。他强调说,对他而言,画水彩是最为惬意和心情愉悦的创作。水彩画创作涉及多方面的能力,需要色彩、造型、个人情感、特殊技法等的把握,需要水彩画家进行更多的探索。他认为水彩画在中国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鼓励水彩画家要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到英国、荷兰等水彩画发源地,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去进行更多的展示、交流。

之后,美术报副总编辑王平介绍了此次水彩画展、高峰论坛组织策划的缘起。他说,有感于近年水彩画的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今年参加第二届“庐山水彩画艺术节”上,进一步感受到了水彩画的发展热潮。于是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骆献跃商谈,决定于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之机,组织水彩画展览和高峰论坛,并将论坛作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西湖美术论坛”2009年度的主要活动来推出。着手策划编辑出版《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文献》,上编为潘耀昌撰写的《20世纪中国水彩(水粉)画史》以及潘欣信编的《中国水彩画大事纪略》,下编为本次论坛的论文和参展的艺术家作品。一方面从宏观的史学眼光梳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个案研究和作品展示当代水彩现状。希望可以为中国水彩画提供一个基本的史料,这样此项系列活动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王平对于展览、论坛缘起的介绍之后,高峰论坛正式开始。论坛主持人、《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发言。尚辉说,实际上,此次展览的活动更大的缘起,可以说是此前举行的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水粉画展。在水彩画五年一届大汇总之后,有必要针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理论界、评论界对于水彩画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能针对不同画种,把理论家与艺术家聚集到一起进行互动性讨论,对当下美术的发展将有更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水彩画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重要的发展是在20世纪,而今天的水彩画正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水彩因为有水性的特征,和中国水墨画有天然的亲近感,中国画家最早接受的西画,应该就是水彩画,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时候,也把它作为重要的工具。但也正因为此,我们常常忽视了水彩画的审美独立性,以至于称呼它为轻骑兵、轻音乐,把它当作一个“小画种”,这是当下要讨论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水彩画的“水”性特征,而忽视了它的“彩”性特征。他介绍说,10年之前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很多水彩画作品在尺幅、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表现深入、细微,色彩浓郁,更加注重了水彩画的“彩性”,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机。但也因为过于注意“彩性”,而对水彩画的“水性”以及用笔特征有所忽略。而到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画界对“水性”和“彩性”特征进行了更为科学地整合,使得水彩画由“轻音乐”,变成交响乐,由习作性较强,变得能表现宏大叙事。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彩画的新变化。

著名水彩画家潘长臻在发言中说,此次活动不仅有长期专门从事水彩画创作的画家参加,也有许多知名的、主要以从事其他画种为主的美术家参加,因此显得重要和意义非凡。这说明了水彩画非常普及,凡是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对水彩都不陌生。他说,西方是水彩画的发源地,但中国水彩画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进一步发展,据他所看到的,西方从事水彩画创作的没有中国多。因为水彩画的市场适应性不强,中国多数水彩画家都从事教学、科研等职业,创作相对专心,所以中国水彩画比西方国家发展得要快。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和“艺”的问题。专业人员在衡量作品的时候,容易把“技”的位置摆得比较高,比如水分、流畅、透明度等,但这是手段、方法,不是目的,应该更追求艺术本质、根本的东西。水彩的本体语言要进一步提倡,使技法为艺术想象和创造力服务。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理论家潘耀昌在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彩画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彩画有一个发展高潮。因在当时油画更多地担负起了主体性创作的重任,国画则面临向“新国画”改造,而水彩显得更加“自由”。所以在艺术家创作的形式性探讨方面,水彩画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了一批优秀水彩画家,如古元、张充仁以及一些建筑、设计专家。而改革开放之后,水彩画创作出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水彩画理论也得到了多元发展,如广东王肇民的水彩画论,以及其他作者的众多研究著作,水彩理性思考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水彩受众面也更加广阔,对普通公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水彩画对于国家文化战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以从事其他画种为主的美术家参与到水彩创作中来,表明了当代水彩画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水彩画与油画、中国画、版画等有更多的积极交流,使水彩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此外,他还认为,中国水彩画可以更多地对外交流,将对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也可以使西方更多地了解、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陈瑞林认为,水彩画是中西融合的范本,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水彩画关系密切。在摄影术普及之前,水彩是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西方艺术家到中国,以水彩的形式记录中国风土人情,也影响产生了第一批中国早期西画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影响巨大,如以月份牌为代表的水彩画和以外销画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西画等。但我们要更多地强调水彩画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局限于讨论画的“大”与“小”,画种的“大”或“小”,水彩的发展不能“画地为牢”。

著名水彩画家关维兴在发言中说,中华民族的文化灵性与以水为媒材的水彩画,似有先天的渊源。中国水彩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参与人群,因为水彩画的一些艺术特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美术界长久以来水彩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近些年来,水彩画得以蓬勃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有的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说近几年自己的水彩作品在美国受到欢迎,只是希望以一个中国水彩画家的真实经历和感受,鼓动更多的中国水彩画家走向世界,因为中国水彩有这样的底气和能力。他认为,当前水彩画已经进入大画种的行列,但水彩画的进步刚刚开始,需要更多锤炼。在传统写实风格的创作中,还经常有僵(创作思维僵化)、死(画面无生气)、俗(格调不高)、旧(缺乏时代气息)的弊病,在创新型的作品中,则有假(情感虚假)、空(空洞无物)、玄(故弄玄虚)、浅(修养不到位)的弊病。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发展,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关键字:水彩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