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身权与物权:两个唯物主义人权命题
身权与物权:两个唯物主义人权命题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09-10-22

斯特拉对几何抽象艺术的阐释是“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几何形被视为纯物质形态,这是对物质世界的唯物主义态度,区别于蒙德里安对抽象几何形的精神主义即唯心主义态度。张建华表现的两性关系是纯然的身体关系,是对身体的唯物主义态度;王华祥则干脆把他做的男性生殖器群统称为“欲望中国”,这个欲望当然指的人的性欲,也就是身体的物质欲,区别于西方中世纪重灵魂轻肉体的唯心主义态度。今天,物权已经在中国得到法律的承认保护,但身权依然在封建社会道德的压迫之下,几何抽象艺术依然被文以载道的封建艺术道德所排斥。

身权问题对封建社会道德的颠覆作用是不必论述的了,《@41》引起的轰动和争议,张建华的《夜来香》遭到查封都是因为这种颠覆作用。几何抽象的颠覆作用被孟禄丁提高到政治高度,王端廷认为几何抽象是现代或前卫艺术的颠覆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真伪抽象的标准。与身权对应的是具象艺术,与物权对应的是几何抽象艺术,这种艺术形态学上的对立在物的层面消失。身与物的同一性以及他们与心的对立关系可以得到多方面证实。在汉语中,“身外之物”“物欲横流”“器官”就体现了“身”与“物”的同一性,“身心健康”“心物关系”则体现了“身”“物”与“心”的对立。在英语中,physic既是“身”的意思,也是“物”的意思。在汉语和英语中,“身”(body)都可以指物体之躯,如汉语中的“车身”“机身”,英语中的body of the car,body of the boat,等等。

全世界的传统文化都是否定物欲的,并且都是从否定身内之物欲望——性欲开始,因此必然同时否定人的物权与身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主要是由于靠天吃饭的农牧业经济无法满足人类的物欲,甚至连普遍的温饱也无法充分满足,少数能得到充分满足的人被解释为命运的安排,于是算命和信命也就有了普遍的社会基础,勤劳与节俭普遍的谋生法则与社会观念。一旦形成普遍的观念,个人就无从反思更无力挑战,存在决定意识的必然性。这种禁欲主义传统文化首先在地中海文化圈的威尼斯被打破,其原因自然很多,但长期的、普遍的航海贸易导致的财富积累与重商主义应当是关键所在。应当说,今天的全球化航海贸易实际上就是扩大的地中海文化,因为在其他文化中,海洋意味着渔业而不是航海贸易。我在分析几何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短缺与唯物主义短缺的关系时,曾经提到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建立的钱与肉的唯物主义交换关系及其合法性,这是对道德唯心主义的公然否定。还分析了威尼斯画派的女裸体和金画框之间的唯物主义对应关系,这是对物欲和物欲权的肯定,因此也是对道德唯心主义的否定。

物权属于民法(civil law),它破天荒地不再追究、限制人的欲望而只追究限制人的行为,不再管束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包括欲望、思想、言论、信仰,都是人的权利,不受任何制约,受制约的只有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身体利益关系也属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对异性的肉体欲望是不受制裁和谴责的,只有这种欲望转变成违背对方意愿的强迫行为才受到制裁和谴责。也只有在这种法律制度中,性教育才是正当的,性权利才成为人权的组成部分,不然性教育无异于诲淫,性权利无异于纵欲。作为上层建筑核心部分的法律,如果没有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支持与协同,是不可能确立起来的,即使确立起来,也会形同虚设,不可能有效实施。比如在听话教育(从小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工作听党的话)统治的中国,民主与法制只能形同虚设,人权在建立在灭人欲基础上的道德唯心主义统治下,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是怎样支持其物权法律体系的是无法在这里全面论述的,只能简单谈些有代表性的方面。

我们都知道哲学和艺术属于典型的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哲学思想对物权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本体论即宏大叙事的否定上。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对所谓事物本质的追问。所谓本质就是现象的共性,而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本质是无从感知的,是没有物质属性的,是人对现象的归纳法认识,而不是事物本身,比如把不同的人归纳为人类,就是人的认识,把白马、黑马归纳为马也是人的认识。因此,否定本体论也就必然否定归纳法。归纳出的本质是否正确,除了要尊重事实,还要经得起逻辑推演,于是,当本质论(即本体论)、归纳法受到质疑的时候,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逻辑中心主义也受到了质疑。在写《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的时候,高名潞用罗素讽刺的“归纳主义者火鸡”来质疑整理归纳史料的史学方法,我们还知道著名逻辑学家用火鸡无法从每天上午9点有人给他喂食,归纳出圣诞节前夕被杀掉的结论。还有著名的罗素悖论:克里特岛人说这个岛上的人说的都是谎话颠覆了形式逻辑不可颠覆的定律,即对立矛盾的结论只能一个是真的,或二者俱假,不能俱真的定律。在对本质论的颠覆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具有代表性,前者认为现象即本质,后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都知道现象和存在都是可感事物,也就是客观物质世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否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本质的东西,于是,对现象的描述取代了对本质的论证,这便是存在主义采取了文学叙事方式的原因。

在艺术领域,文艺复兴以来的裸体加金画框的古典唯物主义,到19世纪发展为以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代表的纪实唯物主义,再到抛弃内容的形式主义。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写实主义之前的西方艺术,都是追求建立在现实性或真实性上的理念美或概念美,现实性叫做“原有的样子”,概念美是“应有的样子”,概念美就是“按照应有的样子模仿”,所以这段时间的美学就是讨论什么是“应有的样子”,继承的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说,或者叫唯名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比现实更真实也更完美,这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和概念的直线相比,所有现实的直线都不能叫做真正的直线,或者干脆不配叫做直线,同理,和概念的美相比,一切现实的美根本就不能叫美。既然是概念,当然就是人的认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写实主义走上了“按照原有的样子模仿”的道路,“原有的样子”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样子,于是当然是唯物主义的,但和印象派的此时此刻的样子相比,还带有“应有的样子”的成分,所以最终也走向了概念化或理念化,“文革”中工农兵的固定样子,就是写实主义概念化的典型案例,罗中立的《父亲》对“文革”式概念化的工农兵进行了修正,回到“原有的样子”上来,但马上就形成了新的概念化,时称“小苦旧”,也就是说,是与“红光亮”相反的概念化。彻底的唯物主义艺术是形式主义艺术和现成品艺术,前者排斥了属于认识领域的内容,只剩视网膜感知的作品自身,后者是原封不动的实物,至于随之而来的符号化、观念化,那是another story,这里暂不论述。

肉欲与身权在西方的发展线索大概有3条。一条是从裸体作品到裸体行为(艺术),一条是从爱情小说到毛片,第三条是从偷情到自由同居。没有这些东西,裸体浴场、裸体餐馆、裸体游行、双性恋3人家庭、自由性交俱乐部就没有生存空间。所有这些,在道德唯心主义统治的中国还属于敏感的禁区,所以人们反而心里有数,用不着本文赘述。但在物欲与物权已经正当化、合法化的今天,肉欲与身权的正当化与合法化也就是必然的了。在今天的中国,未婚同居已经基本上不受道德谴责了,女性的失身已经不是没脸活下去的悲剧,性教育已经成为广播电台的正规节目,开放较早的广州和深圳已经分别举办了8次和2次性文化节,大张旗鼓地推动身权的合法化,发廊和洗浴中心已经从屡禁不绝变为隐形即半合法,手机黄段子则让位于李银河这种女思想家为“下流社会”的公开辩护,“性福”已经成为吸引眼球的广告词和幸福的重要指标,甚至女儿甘当父亲的裸体模特也只是作为一个媒体吸引眼球的话题,而不是公诸于众的道德罪状。本人的“流氓教授”罪名也在“没有绯闻,不是名人”,“见到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社会幽默中烟消云散。在艺术方面,裸体模特的问题早已不用伟大领袖特批,近年来男性艺术家性器官作品与女性艺术家创作力比多冲动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潮流,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90年代盛行的裸体行为艺术。

在为身权进行唯物主义辩护和对道德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本文并没有全面否定唯心主义的价值,因为不论身权与物权的前提是人的物欲和肉欲,而欲望本身恰恰属于心的领域,也就是唯心主义范畴。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已经向北京墙美术馆递交了《纯性:中国力比多艺术展》的意向书,能否被接受,我相信不是个艺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尽管是以艺术的名义。

关键字:王小箭,唯物主义,几何抽象,当代艺术,本体论,哲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