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孙振华的原创论
孙振华的原创论
作者:    来源:当代美术家    日期:2009-10-03

一、原创何以可能?

自从有艺术批评以来,“创造”、“创新”、“独创”这些概念一直被强调。可是,当人们使用“原创”这个概念的时候,情况有了不同,因为“原”字,人们給这种“原的创造”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例如:

“原创一词含有最初的、首先的、新颖的、原生的、独特的等语义。”(1)

“原来的、最早的、最初的。不是临摹别人的,不同于别人的、不可重复的,是属于你自己的,是你自己最先画的。”(2)

“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才是原创;即使是新的表现、新的方式,不是独一无二的就不是原创。”(3)

这种“最初”、“原生”、“最早”、“前所未有”、“独一无二”如何可能?

无论从逻辑意义上讲,还是具体从知识谱系、艺术谱系的角度去考察,将原创解释为思想观念、艺术图像的“最早”或“原生”是值得怀疑的。

(一)、人是环境的产物,学习的产物,人类的思想和知识是不断生成的,人类的艺术是不断延续、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的“原创”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一样,在发生学意义上,无法作出逻辑上的判断。我们只能假定,“原创”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原创是鸡,是哪一只蛋孵出了这只鸡?如果原创是蛋,那么是哪只鸡生下了这只蛋?

学者止庵曾说:“绝对的、完全的原创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我想提个最低标准:一篇文章里有一句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就叫原创性。”(4)

止庵提出的最低标准的原创性,“一句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在逻辑上仍然无法判定它就完全属于自己。无论是“自己的话”,还是所谓“最早的概念”、“最初的理论”,它们都不能摆脱前人或已有思想资料的影响。因此,绝对的原创是不可能的,世上不可能没有任何上下文的原创,任何事物皆有因果关系和普遍联系。

(二)、终极意义上的原创在事实上找不到有力的例证。

以思想史为例,在人类思想史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夫子、耶稣基督、默罕默德、黑格尔、康德、马克思……可谓是开启了全新面貌思想家。但是,他们每一个人思想和理论,都可以找到来源和借鉴之处:古希腊智者学派对苏格拉底的影响;印度婆罗门教对释迦牟尼的影响;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初期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等等。

这些大思想家的确体现了最高的创造性,然而他们的创造是在继承了前人优秀思想资源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只能将他们看作是人类思想接力赛中的博尔特,在他跑的那一棒,最快、最精彩,远远超过了他人;他创造的成绩,作为遗产,对后来者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一旦把原创绝对化,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认为原创只能是属于自己的,独创的,非摹仿的,那么,世界上将因此出现无数的原创文字、原创图像、原创音乐……这样的“原创”谁能看懂,谁能听懂?人与人的交流又何以可能呢?

原创一定要在非原创的背景中才能生效;所谓非原创,就是那些已有的知识,共同的文化默契和共同的图式背景;只有当原创因素和非原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艺术才有被理解的可能性。

(四)、原创如何认定?如果时间上的“最早”、“最初”是原创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在理论上,只有对艺术的历史有着充分了解,占有了全部资料的人,才有资格对某个艺术品是否原创发表权威的意见。于是,原创的问题将转化成为一个艺术史的问题。

艺术家徐冰最近谈到文革时期当知青的经历:“老人翻出纸样,按照上面的怪字,描在白布上,做成幡。……这叫‘鬼画符’,是一种能与阴间沟通的文字。……我在收粮沟接触到这些被归为‘民俗学’的东西,有一股鬼气,附在我身上,影响着日后的创作。”(5)有了他本人的这段自述,对研究徐冰的“天书”,尤其是这件重要作品的思想和图式来源方面,将会产生新的认识。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原创”的认定将成为一个没有终结的时间过程,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今天的“原创”可能被明天新发现的“原创”所替代,只是,这样一个艺术史的课题对普通的艺术接受者而言,究竟有多少必要性?

哲学家罗素曾经责备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在谈论许多问题的时候没有提供背后的根据,维特根斯坦却惊嚷:送玫瑰花給罗素的时候,难道还应该把玫瑰花的根也一并送上吗?(6)

二   原创有多重要?

原创在艺术批评中,通常被提到相当高的位置:“对于文学创作和其他一切创作来说,原创性可谓其价值评判的基本标准和重要标准。我们很难想象,一旦抽去这个标准,任何创作还有多大意义,甚至是否还有其存在的理由。”(6)

按这种理解,原创成了艺术中最不可缺,具有天然合理性的最重要的价值。然而,面对一件艺术作品,让我们感动的,并产生共鸣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原创吗?

换句话说,原创的作品,或者原创性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是否一定会比原创性相对不突出的作品更让我们感动呢?

把原创的价值无限放大,是否就能更有效地解释目前艺术创作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呢?

兹举一例:雕塑家隋建国从1997年开始,推出了一个“中山装”的作品系列,这个作品曾经在“原创”问题上受到过质疑,因为另一个雕塑家展望在1994年,创作过一个名为《空灵·空——诱惑系列》的装置作品,作品以中山装为元素,把人体抽空做成18具空壳衣服雕塑。 是否展望先于隋建国用中山装做了作品,就意味着隋建国再利用中山装进行创作就没有了意义,或者作品的价值就因此降低了呢?实际情况是,隋建国作品的“中山装”系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山装”不仅成为它个人,也成为了中国当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是否展望先于隋建国用空衣服壳做了作品,就意味着隋建国一定是受了展望的影响呢?如果这种追溯“原创”的逻辑能够成立,那么在1985年浙江美院“85新空间”的展览中,雕塑家王强《第五交响乐第二章开头的柔板》是一件引起了很大争议的作品,它也是用空衣服壳做的。当然,早于王强,国外雕塑家也不乏用空的衣壳来创作的,例如美国雕塑家朱迪思希尔的《没有语言》,就用青铜铸造出空的衣服壳。

在隋建国之后,雕塑家刘建华在1998年也利用空衣服壳创作过“隐秘系列”的作品,这个隐秘系列和他后来的“旗袍系列”也是当代雕塑中的优秀作品。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同样是利用空衣服壳做作品,王强、展望、隋建国、刘建华等人都做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果仅仅从造型方式、语言材料上探究“谁先”,“谁早”,并不能合理地解释他们各自的作品在不同情景中所针对的问题和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字:孙振华,原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