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吴长江:如何观照人与时代是美术家永远的课题
吴长江:如何观照人与时代是美术家永远的课题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期:2009-08-03

今年10月,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60华诞,也是展示新中国美术60年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作为向祖国汇报的重要展览,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创作活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此前,中国美协曾分别在北京、杭州、云南等地召开了座谈会,总结研究全国美展的情况、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近期又分别组织中国美协主席团成员及专家赴全国各地看稿、观摩,了解创作进展情况、座谈指导,并在很多展区举办有关创作问题的研讨会,听取更广泛的意见;同时我们在展出规模、送展方式、参与范围的广泛性,以及海内外华人参展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整、改进,进一步扩大了出精品、推新人的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信息交流快捷便利,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美术家的生活和创作条件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在这些改革开放30年积淀下来的丰硕成果面前,在高度信息化已使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变得扁平的今天,作为美术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在这样一个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创作是否能把握其跃动的脉搏,挖掘出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呢?应该说在泛信息化时代,经济的因素、社会的需求,以及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美术家展示的舞台,使之更加丰富也更加多元。随之而来,面临的困境、诱惑与选择也越来越多,这些实际情况使美术创作增加了竞争力,也带来了阻力,或者说使美术创作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

在这个时候,对广大的青年美术家来说,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描绘我们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可以说,我们今天在美术创作的手法和样式上是丰富多样的,在形式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作品中所表现的依然是自我欣赏的状态,在形式语言上似乎有新鲜之处,但表现技法与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上却是在进行另一种复制,一些表面化、卡通化的作品并未触及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精神内核。综观整个人类的美术发展史,每一个时代的大师无不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反映所处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即使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表现宏大的主题时,对人的关注,对人生活的生动刻画也是使作品历久弥新,具有永恒打动人心的魅力的重要因素。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最近在卢浮宫展出的《乾隆平定西域战图册》。这套16幅画面构成的铜版组画以它的传奇性和精美制作,历经300年后再次吸引了欧洲观众的目光。这套作品的尺寸不大,却描绘了战争、纳款、受降、献俘、凯宴等复杂场面,尤其是厮杀搏斗的战争场景占据了主要画幅;人物、山水、树木、河流、天空甚至小到一棵枯木都刻画得精致入微,耐人寻味。在“受降”一幅画中,前面是跪迎清军的受降部队,在队伍后面数公分大小的画面里,却描绘战士脱靴、穿裤及游水过河等极为生活化和富有情趣的场景,让观者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到人的真实存在和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其艺术表现力即使经过几百年的涤洗,即使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展出,依然具有感人的力量。

放下这套作品宣扬的乾隆两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丰功伟绩不说,也不谈其耗费巨资前后历时11年的成本之高,单就作品创作而言,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依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比如,整套作品采用雕刻手法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作品有很强的空间纵深感,人大而景小,画面营造的空间虽然不是真实空间,但却为表现主题构建了更丰富的艺术空间,浓厚的生活化场景描绘取代了历史图片的教化功能。看得出,对于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郎世宁等宫廷画师来说难度巨大,他们做了大量的写生和构图积累准备工作,在观察和研究生活中将其所感与所悟升华为艺术创作。即使在描绘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也是从关注和精心描绘每一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将宏大的叙事通过每一个人、每一组人的状态和面貌呈现出来,这对今天的美术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历来不单是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反映时代背景,而是透过这些观照现实和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人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主题,可以说没有一个大画家不关注自己的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将他们的创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时代呼唤精品力作,优秀的作品往往传递了那个时代的声音。17世纪画家里贝拉等人表现普通人的形象和生活场景,丰富极了,颇为动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她的作品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呼声,是为人民的呐喊,宏大的、强烈的、悲壮的情感从黑白的画面中迸发出来。虽然其艺术语言是朴素的、单纯的,但她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

创作一幅优秀的作品所必须的条件就是对生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造型能力(包括对各种大场面的控制力),而这一切都在为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创作而服务。好作品的产生,是基本造型能力的深化,是创造性与技巧的紧密结合,但这些都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锻炼出来的,是一个艰辛的修道过程。我最近看到法国出版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德加速写集,里面呈现了他一些不太成熟的东西。这本速写集提醒我们,即使是德加这样的印象派大师,也不是每件作品都是成功精彩的,应该说每位画家都不能逾越这个积累的阶段,就是要在造型训练的千锤百炼中,将技巧的熟练与创造性有机而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国画当代大家黄胄在无数次大西北之行后,经过数万张生活速写的积累,才有笔下生命激情迸发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提倡美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在不断的磨练与积累中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写生、默写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过去我们把其简单化,认为写生就是对着实物画,其实不然。写生是创作者感受描绘对象的过程,是体察和提炼对象外形深处隐含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不断刺激你,让你产生创作的激情,这些不是那些呆在画室里,靠着套用一些所谓新的形式就能创作出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不流于平淡和形式,而多了几分精神层面的思考。

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生活也似乎每天都在改变,但美术家对别人关爱的情感不能改变。艺术需要基于自我价值的创造,但这些无不来自对客观对象的观照当中。物质的丰富不意味着对人的漠视;恰恰相反,对别人的关爱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要停留在画室中,而是应走向田野看看劳作的农民,走到大街上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不一定就是你所要描绘的对象,但却是你要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维系着你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是美术家创作中精神表达的源泉所在。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来临之际,真诚希望我们的创作者,认真研究艺术创作的规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搜集素材,在对当代生活中芸芸众生的描摹中感悟时代变迁,把反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当作表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永恒主题。(吴长江)

关键字:全国美展,美术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