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缪晓春:绕到画的背后会看到什么
缪晓春:绕到画的背后会看到什么
作者:    来源:外滩画报    日期:2008-06-18

虚拟最后审判

“雕塑能从多面看,但绘画只能从前面看。如果从背面看《最后的审判》,会是什么样?”缪晓春提出了观画的不同角度问题。60块有机玻璃板拼贴在一起。缪晓春的灯箱作品《虚拟最后审判》,覆盖了中国美术馆一楼展厅的天花板、墙壁和地面,铺天盖地。画面上400多个赤身光头的人物在扭打、争抢、吵闹。这是一场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的“末日大审判”,但是审判没有结果,因为400多人都是同一个人——缪晓春本人的3D模型。于是很自然地,画上的人物不分善恶,没有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区别,也没有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区别。

“平时,我们一直做着不好不坏的事,假如面临末日审判,我们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缪晓春在作品自述中如此写道,“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自我评判该这样做,还是该那样做?这样做是好还是坏?自我评判是件痛苦的事情,也许要比他人评判还要费神费力”。

 400多年来,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经典。1541年,正处于痛苦迷茫之中的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了这幅祭坛画。2006年,缪晓春历时一年多,用3D动画技术重新诠释《最后的审判》。他首先消解了原画的宗教意味,而更看重自省。其次,他用3D动画技术创作了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后视图。“雕塑能从多面看,但绘画只能从前面看。设想一下,如果从背面看《审判》,会是什么样?”缪晓春在《虚拟最后审判》中提出观画的不同角度,“如果从背面看,我想,原先重要的人物会变得不太显眼,次要的处在边角上的人物会成为主要角色,而这幅画的原先意义也会发生巨大的戏剧性变化。”

2006年8月,《虚拟最后审判》首次在上海展出。此次,应“合成时代”新媒体展之邀,又在中国美术馆作展。但是,《虚拟最后审判》高15米、宽12米,而美术馆一楼展厅仅高4.9米。为了适应展厅,缪晓春第一次对作品进行了改动,把作品弯曲起来,覆盖了展厅的三面墙壁。当观众一走进展厅,便有强烈的心理压迫感。

关键字:缪晓春,最后的审判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