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给“艺术金融化热”降温
给“艺术金融化热”降温
作者:邱家和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0-11-13

中国艺术品行情扶摇直上,拍卖场上身价破亿的拍品已达两位数,上千万元的则过了三位数,让许多圈外人惊煞、羡煞!一方面其财富效应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一方面其高企的身价对大众又形成了进入障碍,于是,艺术品金融化,尤其是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话题,已然成为大热门。“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就选择了“艺术品金融化趋势和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前景展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何谓艺术金融化?这个话题已经从传统的典当行、艺术银行所从事的艺术品抵押贷款、艺术品租赁等,发展到新兴的艺术基金、艺术股票乃至艺术品交易所等,引发了相应的产业链条的讨论。最近更有消息称,深圳已经在着手将艺术品估价后作为资产包在产权交易所上市,为此而专设的“文交所”(文化产权交易所)也已粉墨登场。

不过有趣的是,上周末吸引了海内外藏家踊跃参与的华人收藏家大会,却有意回避了这一话题。据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向记者透露,大会最初有举办“艺术与金融”分论坛的打算,最后还是取消了。因为在他看来,艺术金融化特别是艺术基金,成功的经验不多。不用说这一新事物在国内还只是初露端倪,即使在经营有年的国外也是乏善可陈,目前还没有什么好的案例。拍卖场上,人们还是不得不依赖传统的金融手段。

这对正炙手可热的艺术金融化,不啻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朵云轩率先举办艺术品拍卖的祝君波,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首先他指出艺术金融化缺乏人才。他认为,艺术品是特殊商品,艺术金融化必须要实现金融高手与艺术品经营高手的结合,两者之间如找不到交汇点就不能成功。事实正如他所说的,目前艺术品经营高手是现成的,在艺术品价格的快速上升期正大展身手,但是那些金融高手却大多不得其门而入。记者发现,目前在各类论坛与讲台上高谈阔论艺术金融化的,往往正是那些对艺术品一窍不通的圈外人。祝君波还更进一步指出了艺术基金的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要设定回报率,二是要设定基金的延续时限。他指出,中国艺术品高额回报的例子固然不胜枚举,但连续性的艺术品收藏有太多的偶然性,谁又能保证在未来几年里就一定会有百分之几的回报率呢?

当然,艺术金融化的热潮恐怕不会因此而降温。艺术市场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都决定了市场对其迅速膨胀的渴求。因此可以预言,在近几年里艺术金融化的新产品、新尝试会纷至沓来。不过,祝君波的质疑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正经历着收藏蜕变为投资的过程。然而,艺术品收藏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其动力是收藏者的兴趣爱好乃至个人情感,其增值效应正是这种精神价值的植入所带来的副产品,往往表现为“无心插柳”,一旦把主要目的转变成逐利,失去了精神源头的收藏不仅魅力顿失,价值增值的前景也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艺术金融化热确实应该降温!

关键字:艺术金融化,降温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