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艺术市场缺乏素养 呈现“乱甩卖”怪趋势
艺术市场缺乏素养 呈现“乱甩卖”怪趋势
作者:    来源:典藏    日期:2009-06-30

这两年来,有一种“操作”手段是这样的,例如某位程度不错的画家具有欧美市场,总能在欧美画廊办展,某拍场就到海外画廊的此画家个展上订购展品,假设购买时一张油画人民币30万元,过了半年即将之列为自己拍场的拍品,预估价竟一跃至人民币80万元,然后要求此画家自己“护盘”买回,意思是“帮此画家提升市值”,此画家不愿意涉入如此粗劣的操作而拒绝,得罪了此拍场,于是,此画家的作品就被此拍场列为“甩卖”名单,刻意破坏市场行情来“教训”艺术家。

这种“霸权”心态,确实让不少艺术家哑吧吃黄莲。不过,若要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能尽快步入正轨而长远良性发展,对于类似某拍场要求艺术家“护盘”作价的操作手段,艺术家们就必须有说“不”的勇气,否则,将成为艺术市场真正的牺牲者,这点艺术家们不可不深思!

另外一则拍场说词,也令人费解。因为金融海啸影响,各家拍场开源节流、保守因应是无可厚非的策略,所以拍品减少、成交额降低乃至拍卖图录回归平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然而,某家西方拍卖行因这几年经营策略问题及各项开销过大,导致不少亏损,今年春拍不但拍品大幅缩减,连拍卖图录印量据说也只剩以前的三分之一,导致许多藏家买主及媒体无图录参考而抱怨连连。

面对这种窘境,据说此拍卖行洋人高层的说词竟然是“艺术品拍卖的图录将会淘汰,因为从网络上查阅拍品将是未来艺术品拍卖业的趋势。”果然有不少客户拿不到图录,询问原因时都被告知拍卖公司有电子图录可供网上参阅,令不少客户为之气结。就连此拍卖公司员工都私下表示,不能理解总公司洋人决策者的心态。

这个“以电子图录提供拍品参阅是未来拍卖行业趋势”的说法,不禁令人质疑是否是为了掩饰这几年经营策略不当以致公司业绩受损的障眼法?因为这种说词起码有几个问题待厘清:

一、“趋势”的形成,是一种渐进式经验和需求的累积,并且大前提是必须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而此拍卖行的这种说词,之前从未听闻,却突然冒出,不禁令人纳闷,甚至怀疑该公司高层是为了掩饰因决策不当造成公司亏损所硬拗出来的烟雾弹。至少,在目前两岸三地的拍卖行业中,没有听说过哪家拍卖行有过这样的说法,此西方拍卖业者的“趋势认知”,充其量只能说是自己公司在文宣策略上的形式改变而已,冠之以“趋势”,未免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

二、今年春拍之前,此拍卖行一向在拍卖图录制作上包装堂皇,各项宣传、布展花费也出手阔绰,事隔半年,却忽然策略大转变,从最重视实体宣传的方式反其道而行,并传出“拍卖图录已非未来趋势”之说;若“趋势”之说成立,那该拍卖行岂不是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宣传模式,打了自己一巴掌?那过去习惯参阅拍卖图录的客户,岂不是成了跟不上趋势潮流的老古板?若这些客户不认同上网参阅拍品,甚至不会或没时间上网而因此流失,该拍卖行的决策者是否该负责?还是不在乎?

三、“电子书”是一种新兴阅读方式,以文字为主者确实带来方便,但对喜好阅读者其实仍非主要方式,平面实体书籍才是主流。拍卖图录以图片为主,网上参阅固然可以放大细观,但终究不是实物,尤其书画文物,在上手细审之外,更需要能随时翻阅的图录以供查察。若以电子图像作为“未来趋势”之说成立,那实体拍卖会根本不须举办,只要进行“网拍”即可,那岂不更节省成本?若把此“趋势”之说放大解释,那博物馆、美术馆也不必办展览、出图录了,通通用计算机解决,“网上展览”即可。

四、前两年艺术文物市场行情大好之时,各家拍卖公司动辄十来本拍卖图录、数千件拍品的规模确实也引起藏家买主困扰,所以拍卖行几乎都加印小型的图录以使藏家买主便于携带入场竞拍,这种拍品与图录数量确实是过了头,所以今年春天以来,各家拍场的拍品量大降,图录制作也恢复平实,才又回归了正常。

也就是说,“过”与“不及”都不是正轨,唯有“中道”才是正途。拍品过多,图录过重,容易生厌,固然不适合;但若简化成不需要拍卖图录而强言“电子图录”是未来趋势,则又太不切实际,甚至太脱离现实了。

今年春拍,所有拍卖行业几乎都以保守因应,但经过这两个月的观察,似乎又并非那么悲观,继3月、4月的纽约春拍和香港苏富比春拍表现稳健之后,5月中上旬的伦敦春拍也成绩不差,5月12日的纽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189件拍品成交151件,成交金额637万1,375英镑(约人民币6750万元),以件数计成交率为80%,以金额计,成交率更高达95%。伦敦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245件拍品成交159件,成交额388万6,175英镑(约人民币4170万元),以件数计成交率约65%,以金额计为73%。虽然没有像这几年有高价拍品撑腰,但整体买气反而稳健。

而之所以部分拍卖公司会有较令人费解的说词与动作,只能说是个别公司在经营手段上出了问题,才会在金融海啸中受创较重,并不足以代表市场全貌;反观稳扎稳打、正轨经营的拍卖业者就一如既往,正常进行,正常征件,正常招商,正常宣传。虽然今年春天没有什么“高价”拍品引起话题,但在没有“过度包装”的压力与盲从下反而显得“清新”许多。

艺术文物市场本就随着经济现状而起起伏伏,1997年香港回归,2003年“非典”肆虐……影响比这次金融海啸不遑多让,但当时似乎都没有出现“甩卖”艺术家作品或“电子图录是趋势”的怪象。其实原因无他,一则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品炒作失当,二则过度包装拍品以求高价售出的策略失灵。

事实就是事实,决策与手段失败了,就须勇于承担,艺术市场的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把尺,艺术产业应该追求长远而正规的市场发展才是正道,“甩卖”者只会甩出自身的庸俗与不智,侈谈“趋势”者也只突显了自己对艺术市场的浅薄认知。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艺术品,拍卖,艺术市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