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中国性”的三种模式
“中国性”的三种模式
——苏州“中国性”文献展研讨会的发言
作者:段炼    来源:    日期:2010-07-21

第三个模式不是从这个展览会上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但我看了参展作品后联想到了第三个模式。如果说第一个模式是没有中国特征的模式,第二个是具有中国特征的模式,那么第三个模式就是中性的模式。这中性模式的代表艺术家是谁呢?是英国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非常有影响的一个装置艺术家,可惜我们国内对他的介绍不多,叫安迪·高兹华斯。他在下雪天把雪堆置起来,由于时间久了雪会化掉,他就借融雪来表达自己关于时间进程的理解。在21世纪开头的5年中,他的影响仍然非常大,2005年他还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屋顶做了个巨形装置。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呢?因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和日本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在日本学了很长时间的禅宗。对参观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这个背景,就看不出作品的禅意。因此,这种模式给头两种模式一个通道,让我们通过有中国特征和没有中国特征的两种模式,到背后去看看都存在有什么东西。这个英国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禅宗思想。

那么,就“中国性”而言,我们的当代艺术家们让我们看到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刚才大家都提到中国元素,这是一个老话题,可是仔细想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外,或者进入国际艺术主流舞台的那几个人,像徐冰、谷文达,还有几个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中国元素,一旦脱离了,他们就不存在了,就消失了。中国元素过去被称为春卷,大家都知道,这是给西方当代艺术、给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做被陪衬的。这样,我们就需要把中国元素变一变,使他不再是陪衬,而是“中国性”的展现。至于作什么样的变化,怎么样来变,在这个会议上这么短的时间内我想不出来,这要花点时间做考察研究和尝试才能做出来。所以,我在这儿谈论“中国性”的三种模式,是想把这个话题提出来,也许以后有机会讨论这个话题。我就说这些。

2010年6月5日,苏州

上一页  1 2 
关键字:中国性,模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