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顾振清:拯救与逍遥之轻
顾振清:拯救与逍遥之轻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09-03-23

艺术家的蠪螜主义挑战的是宗教和世俗的威权。旧有的国际体系和文化秩序,在于向溟和张彪个人化的意识形态的熔炉中,被不断打磨、淬炼,渐渐失去寻常的重力。这种挑战表现在他们近期的装置作品中,则以怪异图解的具像方式展现的城市中轴线、方舟和核动力模型,并逐一作自我逻辑的颠覆。蠪螜并不具有推陈出新的视觉意义,它既非此岸,又非彼岸,脱离了既有文化传统的因果链条。艺术家的作品甚至不作凡事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假设。无论是西风压倒东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都是一时之风。蠪螜既出,似乎西风、东风都完结,才是道理。

于向溟和张彪的近期的几件装置作品大胆尝试、切换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述形式和方法,显示了他们接触不同媒介时所激发的实验热情。他们是在换跑道重新出发,潇洒甩掉过去,轻装上阵。

《试验田——中轴线》活用的是写实、变形的创作手法和象征主义的隐喻方式。作品基本属雕塑语汇,艺术家以不锈钢为材料,将北京中轴线上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群——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缩微模型,截取为一方坚硬的政治土壤。这方土壤即为艺术家打造成一个超级试验田。十几株不锈钢玉米秆以海拔、跨度巨大的相对尺度,赫然耸立天安门之巅。玉米秆排列参差,一派自然的田园风貌似在某个瞬间突然定格,却凌驾于中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天际线之上。即便地表和地表上的几乎所有建筑物,都被艺术家以数码技术在南北方向上作拉伸处理,使地势变得狭长。广场周边的建筑物由此或过长、或过方,造型变得卡通而温和,但仍可依稀辨认其本尊面目。茁壮成长的玉米秆甚至从建筑物上拔节而出,足见这方试验田张扬的国家意识形态淋漓尽致的神圣化色彩。政治土壤上的玉米秆高高在上,威风八面。不言而喻,农业文明在中国的传统政治谱系上仍然根深叶茂,其正统地位难以撼动。然而蠪螜对玉米秆的依附,显然构成了中国政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家园的贸然介入。这种介入就是一种对超稳定系统及其内在威权秩序的干预和打破,举重若轻地暗示了文化变局的可能性。

装置作品《救世主》则借力打力,通过对现成品挪用和篡改、加料并举的后现代文化策略,让艺术表达轻松达到不容替代的力度和精准度。同时,在形式上,艺术家的挪用不动声色,篡改也变得有滋有味。作品俨然是于向溟和张彪自制的一口妄想版的核聚变反应炉,兼具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圆柱体加圆穹顶的基本造型,使装置在整体视觉上既像古代炼丹炉、地动仪的一个变种,又与欧美现代电影道具中的宇宙飞行器部件、载人机舱乃至核能反应装置模型有几分相似。具有读数和指针的工业仪表、连通表里的管道和阀门,这些现成品与复古的兽头装饰、成群的蠪螜形象并置,产生一种奇谲、繁复的后现代审美经验,《救世主》亦庄亦谐,亦真亦假。显然,这是艺术家通过强化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化特征而引人入胜的修辞奇招。作品的外壳密密实实地爬满蠪螜,异乎寻常。蠪螜形象爆发性的涌现,使得装置幽暗、封闭的内空间充满谜团,它究竟是繁殖力惊人的蠪螜母腹?还是酝酿能量聚变或地球生物灾难的反应炉?吸附大量蠪螜形象的《救世主》,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潘多拉盒子这一古希腊恐怖神话的知觉震撼。

作品《方舟》的形式诉求集中在视觉震撼的张力,讨论的却是人类未来的出路。一个硕大无朋、外表光鲜浑圆的不锈钢浴盆,斜架、倚靠在模型板材所制作的一幢缩微高楼的楼顶,其着力的姿态,犹如一艘搁浅的方舟。装置作品中,两种不同的材料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不锈钢的材料的超重使用,使方舟对楼房所代表的现代城市文化呈现出极具超现实的压迫感。艺术家企图以表述当代方舟摆渡人类、超越有限生命的使命,在二元对立的视觉冲突中,塑造一种文化批判和否定的威慑。

于向溟和张彪的现世批判,其态度和立场的底牌却并不消极。

艺术家并不是在静候大结局的降临。他们沿用圣像塑造的思路,竭力把蠪螜打造成自我宇宙的视觉中心。看似难以承受生命拯救之重,其实,他们只是企图在新旧秩序乾坤大挪移之中、在新旧动力和能量的转换之中,浅浅地体会一种超越拯救和再生模式的逍遥、一种类似跳出三界外的逍遥。他们所提示并彰显的精神快乐,却仍留恋于人类所有有限生命的无限魅力。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当代艺术,于向溟,张彪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