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评委们怎么看?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评委们怎么看?
作者:    来源:artinfo    日期:2011-02-24

梁硕《费特》

王春辰:作者同样是以破坏生活的日常经验为目标,这也是对作者从事雕塑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拓展或媒介之外的思考。看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现场,更主要是作者将我们的日常经验给阻隔了,然后又重新用想象再造不可能的可能生活。在这里,不是看,而是一种意外的体会,或者说作者并不是从艺术的视角去想问题,而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看现象,是不是问题则在于重新去认识,也就是适合不适合我们的经验和认识,需要自我调节。

孙冬冬:“费特”系列是梁硕的一个长期计划,在总体上,艺术家关注城乡结合部的美学趣味,又在其中参杂着时下流行的山寨文化元素,从视觉形式上看有对艳俗艺术的继续性工作,从意识形态上看也有对所谓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个人思考。

艾未未《葵花籽》

何桂彦:毫无疑问,艾未未的《葵花籽》将会成为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和他过去的作品普遍流露出的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有所不同,《葵花籽》在表面上是去政治化的。因为单纯的形式、重复的数量、拓展的空间,使作品显得简略而纯粹,而剧场化的展示效果与寻求观众的参与则拓展了艺术本体的语言边界。然而,透过作为符号或者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所描述的“葵花”所隐藏的中国经验,透过湮没在作品背后那些廉价的手工劳动,尤其是处在今天这样一个集体主义消散、全球化跨国生产,以及消费至上的时代,《葵花籽》非常巧妙地引发了观众对于个人与集体、文化与政治、生产与消费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付晓东:这是2010年艺术史中一个转折性的事件,标志着“伟大的艺术家”时代的完成和终结。他的整体性的艺术实践和话语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谁也不能绕过他。巨大的资金投入,顶级的世界美术馆平台,全世界密集的媒体聚光灯的闪烁下,整个当代艺术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深刻的转向,定件式的,大资本投入,伟大艺术家的单件作品的加工厂,已经走到了顶点,同时也是尽头。

邵亦杨:(节选)好的当代艺术不应该停留在形式、技术层面,应该介入社会政治。艾未未的《葵花籽》抓住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本质问题,很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现实。

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

盛葳:《84天,84件作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卢征远在84天中,每天完成一件“作品”,在不断变化的展览动态中,最终集合展示他的这些成果。这些类似于“练习”的“作品”链不断碰撞,发生互文性关联,作者的工作(或是生活)方式,成为了“作品”本身。与其说这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作品,不如说它是对艺术的挑衅。

刘礼宾:卢征远拼命挤“点子”的同时,把“点子”创作逼到了死路上。和卢征远类似的周斌还相信创作,卢征远则把“创作”消灭了。

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

蓝庆伟:作品通过考古学的方式,充分理解“巡回排演”主题,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的深挖与再造,将自身置于作品之外来思考当代文化现实中机械现成物的“编织”,探讨艺术品的“渗透”、“介入”与“干预”,除赋予作品时间性、过程性、参与性,更加重视作品的文化架构。

鲍栋:在这件作品中,邱志杰表现出了他开阔的思考格局与一种散点式的构造能力,使他在“考古/想象”维度上的艺术实践有了一个优秀案例。

杨心广《底下有块石头》

鲁明军:在“物—眼—心”之间,杨心广的实验为我们探得了“格物”、“致心”及“穷理”的一种可能。不同于“物派”的是,杨心广对物的理解不是基于“物—我”相对的二元思维,而是一种“以物观物”的“物我一体”逻辑。不同于“物派”的是,杨心广回到“物”本身不是为了“去我”,而是一种“有我”。从“去我”到“有我”,潜在地回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物理思想。这不仅超越了以往的经验式,特别是反映论思维,且已然区别于西方(包括日本)的物理逻辑。

鲍栋:从2010年开始,年轻的杨心广从对“物”的关注拓进为对“物”与“人”之间机缘关系的把握,从他作品见到的“心、思”运转,让我有理由对他期待更多。

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

蒲鸿:从2006年开始,陈文骥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以块面、形体构成的抽象绘画,这种语言在2009年就已经非常成熟。也许他在2009年就该拿到金棕榈奖,但遗憾的是,那一届评论的焦点都集中于观念、行为、装置上,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00年后,更多的艺术家选择回归自身的经验,回归绘画语言和视觉本身,抽象绘画则相应成为趋势之一。这些艺术家的步伐缓慢,低调却有力,有效地修正了被政治符号、消费图像占据的绘画领域,并在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陈文骥的作品也属此列,并且,他婉拒了被划入“禅”、“意”的行列,而是诚实地忠于自己对绘画的经验。对绘画的观察和评价应该成为本评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绘画创作推进的缓慢使得它往往容易被一些炫丽的表象掩盖。陈文骥2010年举办了他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并展出了他更为成熟的新作品,这些都有理由让他赢得自己的荣誉。

刘礼宾:纵观陈文骥24年的创作历程,他以边缘的状态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清醒。在惯常把形式视为内容“表皮”的氛围中,他用他的作品告诉大家:形式就是内容。在艺术家纷纷冒充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潮流中,陈文骥恢复了艺术家的尊严,他谦谦笑着说:我就会画画。

关键字: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