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曾朴:不是看画展 就是在去看画展的路上
曾朴:不是看画展 就是在去看画展的路上
作者:    来源:99艺术网    日期:2012-06-14

自“金沙讲坛报纸版”第133期推出“八零后”青年画董瑾后,不少文化界的“八零后”在读者的推介下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在家长的宠爱和质疑下长大的一代,以他们实实在在的成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还不够成熟,但他们以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构成了成都文化的一股不可忽略的新力量。为此“金沙讲坛报纸版”将开出一方天地,请他们尽情展示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主持人语

2010年在成都举办的首届新星星艺术节上,曾朴创作的由80件小画组成的《Heart》系列,形式新颖、技法出众,获最高奖项“新星星年度艺术大奖”。由此,以曾朴为代表的成都新生代艺术家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他们的创作有力地延续着四川作为全国艺术重镇的脉络。他们没有历史的沉重,又躲过了火爆艺术市场的诱惑,心态平稳,身姿轻盈,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中自由出入,这种对绘画性的回归趋势,著名画家何多苓认为,“不仅体现在年轻艺术家中,也在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期嘉宾

曾朴,成都新生代艺术家。1981年生于西昌。2004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居住和工作于成都。2009年起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画展。2010年获“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

采访手记:

2012年3月11日 成都

曾朴的家,位于三圣花乡幸福梅林附近一个小区,七八百一个月能租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虽是无任何装修任何配套的清水房,可对于像曾朴这样毕业不久又立志于在职业艺术家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年轻人来说,能住下来,能放下画架,就是一切。曾朴说,这个小区已入住了几十户与他情况类似的年轻人,原来大家集中住在荷塘月色周围的农家乐,后来一是租金上涨,一是安全问题,就慢慢迁到了这里,平时大家还互相串门,其乐融融。最近曾朴听说一个艺术家在北京生活,再租个工作室,一个月的费用起码在一万块左右,这消息更让曾朴觉得,在成都当一个艺术家,谈不上艰难,甚至还有些幸福。

敲响曾朴的房门,曾朴的女朋友、同为画家的吴江涛打开门,伴着浓烈的直钻鼻孔的油彩味儿,扑入眼帘的首先是她的画,显然小吴占据了面积最大的客厅做画室,客厅的一角,一张沙发一张茶几,自然就是会客区。我们寒暄了一小会儿,曾朴才从里间画室出来,裹着臃肿的、用摄影记者的话说“穿上去老了十岁”的羽绒服,上面不出意外地涂抹着星星点点的油彩,最精彩的,是顶着的那一头毫无形状的卷发,没等我开口,曾朴自己先解围:是不是有点认不出来了哇?语气里有些自嘲,那个样子,有些对不起大家的不好意思。

我乐了。曾朴的老师何多苓说过这个学生如何不修边幅,“夏天光头,可省洗发剂,冬天长发,可省帽子。夏天一双塑料拖鞋,冬天一双人造毛拖鞋。”今年冬天,曾朴照样留起了可省帽子的长发,可为何要去烫成卷发,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就是兴之所至改个造型什么的,放在曾朴身上,就一定有故事。一问,果然。原来曾朴和好友何千里都是何多苓的得意门生,两位视恩师为偶像,尤其何千里,羡慕老师那一头浓密洋气的卷发,早早把自己的头发烫卷了,效果非常好,大家的夸赞让何千里很得意,今年冬天就忍不住游说曾朴,说你也去烫吧,我们三个就一样了。好脾气的曾朴就这样进了理发店。出来的效果,说好听点,是让大家都认不出来了,更近一些的朋友则会语带怜悯地说:曾朴啊,你肯定是被整了哈。

我相信何千里也是出于好心,而且他也一定很郁闷,好好的一个创意,活活地被这个“出门不是看画展,就是在去看画展的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画画而已。不逛街,不知时装店为何物”(何多苓语)的师兄,整成了一场“灾难”。当然我也可以安慰一下何千里,那天为了配合拍照,曾朴用清水试图镇压旁逸四出的头发,前后不到一分钟,虽然效果甚微,总算为何千里的创意作出了贡献。我相信,这也是他愿意付出的最大限度的贡献了。

曾朴愿意全身心付出的,只有画画一件事,愿意花出心思打理的,也只有画室一个地方,甚至只是画室里那块小小的画案,更甚至,是画案上那块小小的画板。曾朴是我见过的画家里画案最杂乱的,数目不详的一管管颜料和同样数目不详的大小画笔在画案上堆成小山,中间刨出一块领地放画布,只有这一块小小的面积,干净异常,洁白异常。

80后成都艺术家生存状态的一个范本

背景

为什么成都能一茬儿一茬儿地出艺术家?成都有着怎样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氛围?成都文化对年轻艺术家有着怎样的滋养?年轻艺术家在这里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艺术家如何看待和艺术机构、艺术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创作和内心的关系……

曾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是“80后”成都艺术家生存状态的缩影和范本。

四川艺术圈的“传帮带”传统

曾朴本科毕业后考研究生,看到导师名字里有何多苓,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骗人的。读研后,曾朴感觉跟本科的教学路子差不多,就不爱去了,就自己在画室里画画,看书。曾朴很感谢当时的系主任、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刘虹,他默许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有一天,班长打电话说,何多苓要看学生的画,曾朴没来上课,他要带何多苓过来。这是曾朴第一次见到何多苓。看完画后,何多苓要了曾朴的电话,之后就经常叫他出来吃饭,和另外的年轻艺术家一起看展览,办展览。曾朴发现,这个原以为是学校用来“骗人”的何多苓,上课最认真。

有这样一个腕级人物这么耐心地带着年轻艺术家成长,曾朴不得不说自己幸运。曾朴说,在学校整天想的就是画幅这么大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就有生存问题,艺术机制和市场的问题。何老师及其他艺术家的帮助,让一个年轻人很快适应了从学生到艺术家的转变。成都虽是个内陆城市,但因为这些老师总是无私地把资源贡献出来,所以曾朴感觉他们得到的机会并不少。

正因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心,所以四川艺术圈给人的感觉,一代一代似乎不停有年轻艺术家接上来。“传帮带”,在四川艺术圈特别明显,曾朴说,老师也会收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当然,成都也能让人有比较平和的心态。曾朴听说北京的艺术家常有一些激烈的故事发生,所以理解为什么在成都画画的年轻人多:“成都当代绘画的脉络很清晰,还有就是生活成本,年轻人容易接受。”

何多苓这些艺术家的心态也在影响着曾朴他们这一代。何多苓开玩笑说,我要是绷起,哪个跟我耍呢。刘虹也经常说,艺术家这个圈子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没有固定收入,很脆弱,所以要抱成团,互相减轻压力。曾朴说,成都的年轻艺术家经常一起玩,办展览,以抱团的方式出现。

关键字:曾朴,当代艺术,水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