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袁培英:都市水墨禅意
袁培英:都市水墨禅意
作者:    来源:《北京商报》    日期:2010-07-24

《古塞春深》

袁培英很有禅意,尽管他谦称自己只是在“仰望佛境”,偶尔“勤佛事”,但他浑身上下透露出的禅味,让我不由得把他归为居士之类的“高人”了。他像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没带多少人间烟火,谦谦地笑,静静地听,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超凡脱俗的灵气。其实,袁培英一直未离红尘,这份疏朗俊逸的气质,是他自己多年修为的结果。追求空灵妙境,不仅是他的人生境界,也是他艺术的格调和品位。

跟袁培英聊天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他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笔下的那些大山大水,更不是他的辉煌巨制《大唐芙蓉园》,而是那些“无心之作”,诸如《无尘》、《太朴》、《空山无语 水流花开》、《梵音》、《色里胶清 水中盐味》、《月自无心水自闲》等作品。他最喜欢的是创作于2001年的《无尘》。大块水墨晕染出来的画面空灵幽静,不仅表现了高超的绘画技法,也让人浮想联翩,梦幻般的场景,可以看成是月洒林间,静谧而清雅;也可以认为是站在洞口看风景,神秘而幽远。这幅作品的绝妙就在于画面是在“不可控制”中完成的。问袁培英当时是怎么创作的,谁知他摇了摇头,说只记得有一天拿出一摞纸,很随意地就画出来了。“我要学习学习我自己,要不我就复制一些送给大家”,袁培英一脸的认真,不禁让人哑然。

创作于2000年的《空山无语 水流花开》也是一幅佳作。“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出自《苏轼文集》中的《十八大阿罗汉颂》,后成为禅家三重境界之一,“物我合一,意空境现”,也正是袁培英追求的创作状态。而《色里胶清 水中盐味》是他用简约的笔墨在参禅。画面主体是个小和尚,置身于一片林中,抱着大扫帚在扫落叶,不停地扫,不停地有叶落下,这让小和尚很苦恼。显然,小和尚就是一个在参禅的人。“生活中,很多东西会成为我们心灵上的尘埃,那么就要‘勤佛事’,经常打扫了。”袁培英说,“开悟”如“桶底脱落”,一旦“真空妙有”,就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袁培英之所以有这种追求,跟他的经历有关。他1957年出生于北京,曾在北京电视机厂当过工人,搞过设计,改革开放初期还自己开了家装饰服务部,“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挣两万块钱,然后去画10年的画儿”。而当他去工商局注册登记时,工作人员瞪着眼睛问:“什么是装饰?”他费力解释了半天。“搞装饰挣了好几个两万块钱,但也不够用啊。”袁培英一脸天真地说。

那个年代留下了略伤的情怀,但好在他没有蹉跎岁月。“文革”期间,他跟着中学美术老师高岚学习了五年,国画、油画、素描、水粉、壁画都有所涉猎。1985年始,他常请教于国画大师何海霞,山水方面受益很多。袁培英从艺还深受著名画家王明明影响。少年时,他就常跟着王明明一起画画儿,“感觉到他画什么都好,他家就成了我的美术馆,每周都要去”。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袁培英一脸的幸福。

袁培英散淡率真的性情,决定了他不会拘泥于一个题材,他常画常新,而且都是有感而发。近年来,他比较钟情于都市题材创作。故乡北京的一草一木都牵扯着他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北京的夜晚,许多景致让他痴迷,“夜晚帮了我很多的忙,水墨与夜景可以完美相融”。袁培英笑着说,对故园的眷恋让他有很多心愿,而这些心愿让他有追不完的梦。

关键字:袁培英,水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