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艺术与投资》2011第六期
市场,艺术,奇观

也许“艺术市场”永远对我而言,是个谜,因为毕竟从未有完全投入其中的经历,长年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整理毕竟是纸上谈兵、表面文章,极有可能是最表面的、最经不起推敲的部分,必需深入其中才可得窥究竟、高下与深浅。朋友是此行新手,此次专长各类金融产品,现帮一家生意非常好的地产公司做尝试性的艺术品购藏计划,年度额度不低也不高,经常咨询和我讨论,我总是给她上遍艺术史课程和现状、行情分析,但每次结果总被她的金融逻辑击败,总之,在她看来,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在内地的所有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应是不靠边的)里是最不靠谱的事。

最近艺术市场继续回升。说其回升,是大概在形容与06、07年左右“突如其来”的高峰、08年以后的低谷相比,相见好转许多,甚至每有惊人成绩,尤其刺激眼球的拍卖市场,比如古代书画部分,比如少见的近现代大师名迹,比如尤伦斯当代中国艺术的拍卖等等,上周的惊人记录是近代大师齐白石4亿多的记录,更多人的判断这次并不是攀高,很快会有更离奇的记录超越。对,如果说是市场行为,那一定没有绝对的高和低的区别,只有对市场行为进行具体性分析才靠谱。更多的爱国人士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那传统艺术品应该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尤其可流通的艺术史中的名作。首先,说这话的人肯定没有讲真话,中国现代化进程(制度改革)带来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日益激化的社会冲突和矛盾,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等,与激烈转变中的现实相比,艺术品的价值和历史或现实的意义如何显得苍白、肤浅,因为这种审美过程和反应只能产生在既得利益阶层,包括直接关联的艺术家。如果进一步拨高艺术品价值而完全忽视民生和社会基础,甚至包括讨论社会正义等问题,那几乎就等于不道德和完全忽视现实真实问题的基本判断。

艺术需要和市场联系,也可以完全忽视市场。反之,市场会助长艺术创作、生产,也可以完全扼杀独立的思考与价值。市场的趣味和目的永远只有一种,最大利益化。不幸的是,中国艺术,无论传统还是当代的,永远处在全球市场利益链条的下端。近十年艺术市场的高速崛起,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奇迹与高峰,几乎段时间成为、至少投资必需选择的一种。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与展示,几乎抵达一个时代的巅峰,在几何倍数增长的、数量庞大的、面积巨大的新兴美术馆,老旧工业厂房改建的艺术中心或画廊中,艺术品的数量、体量进一步“失控”,在我看来,在惊人资本的支撑和运转下,艺术品的无序生产,恐怕就连上帝都会觉得吃惊。艺术,自古典时代以来肩负的绝对精神,在当代变得浅薄无比,一个个奇观被巨大的生产力驱使,瞬间塑造出来,而且争奇斗艳般的刺激、吸引着眼球。艺术在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同时,完全成为现实场景中的一份子,不再带有艺术的“光晕”和唯一性。

回到前面我的那位朋友,在她指出艺术品投资的多种问题时,我确实无话以对。学术的风险我可以承担,市场的风险我完全没有资格去评判和做出决策。如果我对市场的决断做出“正确的”观点,同时我也意味着我丧失了基本的艺术批评的价值推定和标准。问题来了,如何评判、协商艺术品价值和市场观念之间的平衡,或有无这样的“平衡”会被市场理解和接受?我觉得暂时没有这种可能性。于是,奇观仍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