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艺术世界》2011年6月253期
儿童不宜

5 岁那年,我时刻准备着反击。反击有专权留长发的公安的女儿,反击吃饭向她进攻肉圆的条例,反击势利眼的幼儿园阿姨,反击夹菜时在桌下踩我脚的表姐,反击全托幼儿园里的寂寞,反击邻居家孩子的撒娇……终于有一天,我使出了最原始的手法——咬。据当时的记忆,一根可怜的手指,带着我的牙齿印,悬挂在空中,血还在憋气。童年是不是宗教?害怕之余,怒斥之后,我有了对“光荣”的最初体验。

空降的想象,无疑的确信,童年是那样的短暂,转瞬便进入了证实和模拟的程序,再后来大多就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写:“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对于一个专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六一儿童节之际,我们借一个特辑来重视对改造和专业的崇拜。其实,并不是“儿童不宜”,而是我们那颗被约束的童心——想象和感受力的源头,期待着释放和春游。

先来向一个被专业和社会审美归为“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致敬吧。这个部落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成员从邮递员到海员,从士兵
到家庭主妇。天真、原生、民间、自学,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创造了众多名词给他们下定义,但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记住他们每一幅作品的名字?如同对弱势群体的施舍,给你一个共享名字,我们就此划清界限。当对“生活”的理解变成“生活方式”后,我们的感受力在同化中退化,想象力和表达在压缩中枯萎。不可否认,当我们对现代性感到乏味,对正义、坚忍不拔的人类精神感到绝望的时候,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到了救赎。

女儿是我的四季——艺术家宋冬;女儿的身体发热让我的大脑发热:她的疾病一定会引发我的神经病——学者汪民安;童年是“钉在记忆中的标本”——作家吴亮。孩子何尝不是一份礼物,不分身份和地位地让人性为之沸腾,变得温存。在特辑的第二部分,艺术家、评论家、设计师以及他们的孩子,用文字和幼时作品纪念着自己,这些钉在记忆中的标本将在若干年后获得重生。

专辑的第三部分是《艺术世界》编辑们与《新闻晨报》小记者团、绍兴小燕子艺术中心、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中远实验学校的孩子共同完成的艺术实践报告。“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只有当人完全是人时,他才游戏。” 马克斯·席勒曾这样说,那“实验”应该是游戏的变异体吧。在这个专辑的尾声,一对叫“油条”和“馄饨”父女将带领喜欢艺术的小朋友们游历欧洲现代艺术。很明显,“老油条”并不一定狡猾,而“小馄饨”也不一定糊涂,艺术让这对父女感受平等,开始共同享受烦恼……

—— 龚彦,《艺术世界》主编
(Gong Yan,Editor-in-Chief of Art World 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