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收藏投资导刊》2011年22期
《收藏投资导刊》
过往期刊
竹雕珍藏艺术品拍场受宠

在不久前落槌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叶义旧藏竹雕”专题拍卖100%成交。其中一件明晚期的竹雕仕女罗汉图香筒,估价10万至20万元,成交价为27.6万元。作为著名竹雕收藏家,叶义的大部分竹刻藏品都按照他的遗愿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因而此次拍卖的基本上都是比较一般的藏品,但依然取得如此佳绩,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目前竹雕拍卖行情的火爆。其中名家珍藏无疑又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

穷工极巧  精雕细琢

竹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具。因为竹子中空有节,被认为高风亮节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一种习俗。竹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始于明代。当时,一些文人十分注重装饰书房,以竹刻艺术品来提高书房的清雅之气。因此有些文人开始涉足于竹刻领域,由于他们加入创作的行列,才进一步推动了竹刻的发展。

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明清时期,竹雕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尤其是那时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明显地超越了前代。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拍会上,诞生了一项竹雕拍卖的世界纪录。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7.2厘米,以1076万港元的天价成交。此笔筒出自清初上海嘉定著名竹刻艺人顾珏之手,雕工精绝,作品上有“顾珏”、“宗玉”刻款,图案为老树危桥,悬崖绝涧,层次丰富,窈然而深。顾珏以雕刻精巧著名,其作品刻画精深,细入毫发,一器必经一二载始成,不袭前人窠臼而能独立门户。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10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一件清乾隆御制竹黄“九如灵芝”图如意以157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竹雕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从拍卖市场来看,虽然竹雕拍卖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与瓷器、玉器相比,更让人觉得是一种“小器”,但谁也不能否认其巨大的投资价值。香港乾坤堂万健曾于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春拍,以4.66万英镑拍得清康熙·竹根雕白菜,在当时造成轰动,是竹雕的天价。据悉随后的卖出价则高达100万港元。

对文房竹雕收藏家而言,名家竹雕作品是追逐标的。2003年秋拍中,中国嘉德推出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价,其中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元成交,另外一件归去来辞图笔筒以11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清乾隆·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价为132万元人民币;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拍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仲谦”款,成交价157万港元。业内专家认为,竹雕艺术品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

名家林立  流派众多

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并催生了《竹人录》、《竹人续录》等著作。其中又分为嘉定派竹雕、金陵派竹雕、浙派竹雕等众多流派。

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祖孙三代最为著名。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已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被称为“竹刻之乡”,有名的竹刻家就达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番、周芷岩、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张希黄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在2009年西泠印社的秋拍中,清·周芷岩制竹雕笔筒,为周芷岩所作之竹雕精品,成交价为56万元,其曾经是好善簃主人旧藏,并曾经出现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当时的成交价为54.8万港元。

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其特点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在他之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潘西凤,被看作是自觉追随金陵派风格的另一位大家。他与郑板桥相友善,擅长浅刻,刀法简练传神。传世竹根雕梅花笔筒,疤痕错落,稚拙可喜,体现了潘氏的技巧。在2010年西泠印社的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潘西凤制西园雅集透雕笔筒,估价20万至25万元,成交价达到了67.2万元。

浙派竹雕艺术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20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在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件明晚期·张希黄制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以165万元成交。

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艺术流派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投资关注两大要素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介入竹雕艺术品投资,可以从两个因素去关注。首先就是关注市场的主体,其中既包括卖家,也包括买家。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名家珍藏的竹雕作品纷纷出炉,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像2006年北京嘉德“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也带动了一波竹雕文房热。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每当有名家专场露面,总能引发竹雕投资热。从买家的角度,投资者也可以对市场一窥。

从2005年开始,西方买家开始下手买竹雕文房器,以1000多万元购买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的,就由伦敦知名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竞得。此人什么赚钱买什么,什么赚钱卖什么。作为古玩爱好者,你可以不知道埃斯肯纳茨,但绝不会不知道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埃斯肯纳茨就是当年花天价买下元青花的人。另外一件以516万港元成交的清康熙·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其买家是伦敦著名古玩商利特通和轩尼诗亚洲艺术画廊(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没有实力购买这些大买家投资的竹雕艺术品,但是可以从中了解现在究竟是什么样的竹雕受到市场的追捧。

除了市场的主体之外,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就是竹雕制品的真伪,特别是仿冒名家的竹雕。仿冒的竹雕在刻的方面有可能技巧很高,但是在色泽的处理方法上就不能达到完全的统一。现存的明清竹雕作品,表面色泽多浅黄或棕黄、棕红,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用了几十年的竹椅、竹席所呈现的色泽,或棕黄,或棕红,光灿灿的。再仔细考察,我们还会发现,这些竹器上,人体(手、足、躯体)不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例如竹席编织交叠而被覆盖的地方,其色泽与显露部位的色泽就不一样,它们之间颜色有浓淡之分,两者之间还有过渡色。新仿的作品为了使其色泽相似,往往将笔筒用化学处理方法进行染色。但是染色只能使染的色泽相近,而不能使这个笔筒显出老器物的润泽。

在收藏实践中,有时会偶尔遇到一件看上去很不错的古旧竹雕,对方介绍这是明清时期某名家的作品。由于这位名家的传世作品很少见,在无法运用“货比货”的方法时,收藏家们往往采取互证的办法。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他们每个人的作品,无论竹雕、牙雕、木雕,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看了他的竹雕艺术,同时也基本上了解了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功力。反过来,熟悉他的木雕、牙雕作品,也可以懂得他的竹雕作品。这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就称之为“互证”。收藏爱好者应该掌握这种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