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第四期
云浪计划

“云浪计划”由“云浪 — 年轻艺术家户外艺术交流计划”与“云浪计划”当代艺术文献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2月24日6点至次日6点的24小时内在杭州郊外云浪村举办的由40多人参加的户外艺术活动,后者为3月6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艾可画廊举办的包括35位参与活动的艺术家作品在内的展览。

“云浪计划”的缘起来自于一些年轻艺术家对于现状的不满,他们认为现在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变得极其乏味与紧张,并且厌倦了每日为参加展览而赶制作品和忙碌奔波于各种活动开幕式的生活,甚至觉得连创作和思考似乎都被狭小的空间或者网络所禁锢,日常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被强行隔开,在此种情形下,强调将实现梦想为己任的年轻艺术家们认为需要有所行动,并找寻出一种最为适合的方式将自己从日常中抽离和加以释放,于是在这个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节,来自沪杭的一批年轻艺术家们纷纷带上背包从城市中逃离,去往杭州郊外一个名为“云浪”的村庄,实行了一次令人兴奋的户外艺术活动。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清水秀、竹林环绕之地,他们将自己清空,让身体与精神重新回归于自然。

艺术家们在以云浪村为据点的方圆五公里的环境中,各自选取适宜的地点,白天徒步、思考、实施具体的艺术创作,夜晚则游戏、吟诗、唱歌、烧烤、篝火等,他们或采取即兴的行为创作,或因地置宜实施事先计划好的方案,或直接使用自然材料为媒介做出相应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艺术行为加深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联。
 
这也是一个反思艺术体制与日常生活之间深刻矛盾的实验艺术活动,它将创作过程作为体验、重视人与自然的直接经验与互动、加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不设定人为的创作规则与限制等因素作为参考,使艺术家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拥有一个极为放松和自由的创作环境。在这个以大自然为艺术实践场所的活动中,艺术家们得以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那些深陷于其中的困惑,例如对于艺术体制内部的思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使艺术回归于自然、艺术家该如何自处及个人创作的更多可能性在哪里等诸多问题。

“云浪计划”的主要参与艺术家分别毕业于杭州与上海的各大艺术院校,他们从事职业艺术生涯已经有五、六年,并且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的最前沿。除了常规的展览形式,他们还采用各种其它方式来实施自己对于艺术的态度与观点,例如自我组织、小组形式等等,此次户外游艺术项目也是他们尝试使用新的创作方式来实践艺术的具体表现:强调艺术家在特定条件下的生存体验,和产生一种脱离常规思维的可能性;关注的是艺术如何成为可能,即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间内、什么空间中,艺术创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此次由艺术家们在户外完成并参加文献展的作品大部分注重了现场感与环境氛围的结合,生产出来作品的性质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与自然互动产生出的作品:

1、使用直接的行为艺术方式:行为录像《漂移的路》作品内容为郑焕跟踪拍摄唐狄鑫的过程,唐狄鑫是一位以做行为艺术而知名的艺术家,郑焕希望通过跟随、关注和拍摄他的一些无意义的行为,来对比和判断艺术家在作品中和在生活中行为之间的异同;高铭研的摄影作品《镜子》在一些他认为美丽的自然场景前,用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镜框取景,这是一次关于个人视角公共化的尝试;吴厚挺带了一个事先做好的画着老虎的风筝,在当地用笔写上“哥送妳上西天”几个略带调侃的字眼,并将它放飞;廖斐的石头交换行为作品《茶桑》是他一早从云浪村出发,在游山的过程中不断地拣起石头,再将它放到下一块被捡起的石头的位置,当太阳下山他回到云浪村时,找到了第一块拾到的石头。曾铎使用带来的氦气和彩色避孕套道具,即兴与一群艺术家做了放飞汽球的行为。

2、在自然材料上绘画或标记:张炜在当地古镇石墙上即兴涂鸦,然后拍制成动画短片;陈远被几个朋友托起在路边的标志上画上镰刀斧头,并借用同行者的随身物品完成了摄影作品;吴厚挺在河滩的石头上用丙稀描绘了一片原始而又让人浮想联翩、亦字亦画的图案;崔绍翰在石头上用颜料写了首诗:河流向西三里处,江潮汹涌,其中的含义与理性、距离、理想、逃避、欲望有关;唐狄鑫用毛笔在林中的竹子题上同行友人的名字。

3、使用自然材料的行为绘画:陈勇用树枝和他长期使用的墨水实施了一次行为绘画,似乎是对“力透纸背”这四字的反观。

二、记录或写生:

1、用笔记录:卢佳炜使用简洁的线条描绘自然中树木枝叶的局部;苏畅用笔墨画出平和、安静的灰白风景画面;李盛华出生在舟山群岛,喜欢大海,云浪附近的层层山峦使他希望通过绘画去探寻它们的共性;隋长江在周围很安静的半山腰画了一张写生,身后隐约还有卢佳炜的诵经声;肖江的写生是伴随着走走、停停、看看、画画的漫游式的节奏完成;聂世伟独自一人面对着孤伶伶耸立在郊野的几座房子画了一天的画;林科、张乐华、黄丽芽、孙慧源组成了一个四人绘画小组,相互轮流对着山景和人物进行绘画写生;叶凌瀚只是悠闲的在那画了两张风景。

2、使用相机或摄像机记录:徐世君拍摄了一组逆光下的人,如同平面的剪影。

三、直接取当地媒材创作:

1、使用自然材料的装置:李富春从果园里摘了两根树枝象征性的做了一对耳塞,当人的某个器官被封闭时,其它器官的感性力量会被加强和放大,尤其在对于自然环境的体验上,树枝的长条形式也与声波有关,艺术家用最原始且带有形式感的方式还原古人和环境的关系;郑焕的装置《风化》是用当地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刻上连续图案,图案来自于他在西藏看到的图腾符号,然后用旋涡形式串联起其中的关系;李明的装置《叙述》使用了枯枝、金鱼、寿星瓷器、插有莲花的瓶子、小鸟玩具等当地的材料还原了他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人文印象;程然《遗忘曲线》作品为他捡了当地鹅卵石回家,用铜和它们一起做成雕塑;欧文婷将随身携带的化妆棉撕成片状来擦拭当地的若干角落,并分别定格于塑封袋内;陆永磊将在峭壁下捡到的新鲜树枝粘合并刷上中绿油漆,树枝在未来时间里呈现出非自然消失状态;陈勇为在当地捡到一个捕虫的网,上面粘有各种奇怪昆虫的标本,将之直接展示;张旭涛拍摄了当地的绿树与在竹林挖笋的场景,做成实物加文献的形式展出。

2、以当地人文景观为素材的创作:李琳用电子图片形式叙诉了发生在当地地主与佃户身上的小故事;邵纯用手机拍摄了一百张照片装入信封放在展厅里进行互动,观众可以拆开、拿走并寄回;杜震摄影作品与云浪夜晚吃的烤全羊有关,用他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祭祀场景;曹澍的《晴空两万里》模拟一个没有逻辑能力的人并拍了一段录像,讲述童年和数字间的公式关系,这也是他之前写的系列小说另外表现形式;张剑云在当地作了几首类似于诗的文体,同时作为拍有当地风景照片的录像文字,并配乐诵读,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异生态的思想并从中理解自身的价值;吴鼎的录像《evolution》素材为于对当地的一只走路的鸭子的拍摄,剪辑后呈现的是一个未知生物的演化,它是没有方向的过程和没有预先计划的目标,且兼具了逐渐複杂的现象和简单的状态;郝星事先做了一个烧陶用的钢铁架,用当地陶土材料烧成云浪村清代建筑的空间形式,同时探索了实物投影与特定空间相结合所产生的变化。

图说:
00(从左至右)叶凌瀚、翁志娟、唐狄鑫、苏畅、徐世君、陈勇为、郑焕、刘唯艰、程然、金育。摄影:陈熹
01“云浪计划”当代艺术文献展现场
02“云浪计划”当代艺术文献展现场
03陈勇为,《竹2号》,行为水墨,100 × 80 cm,2011
04李富春,《耳塞》,装置,112 × R 1 cm,2011
05叶凌瀚,《云浪写生》,水彩,50 × 40 cm,2011
06吴厚挺,《哥送妳上西天》,综合材料,170 × 230 cm,2011
07张乐华、黄丽芽、林科、孙慧源,《四大才子轮流写生表演》,绘画,41.5 × 29 cm、共8张,2011
08郑焕,《风化》,装置,100 × 100 c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