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第十一期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一)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从西天到中土: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张颂仁

自2003年起,中国美院的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以《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至2008的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启动了一系列对东方内部疆域的探索。目的乃突破至今犹是主导的“东西”二元框架,以便发掘被压抑和被遗忘的本土文化资源,更新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现代性的了解。《从西天到中土》沿着以上的追索着眼印度的艺术界和文化理论界,进行具体而近距的东方内部对话。

《从西天到中土》是中印两国首次在当代艺术与学术的深入交流。主旨是探讨历史文明和当代文化的归属,以及探讨对外邦的想像如何影响本邦的文化。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东方的两大现代国家,而两国除了是疆土的大国,亦是由文化所筑构的版图。疆土的大国有内部的多元与分歧,保持权衡乃政制的重任。而文化想像的版图,则维系於应对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维持本邦文化统一这两个要务。这版图营造了中印两国于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诸方面的特征。经过百年革命和政改之后,中国的世界想像仍然以“东西”二元为主导;“西方”这面镜子固然帮助中国刻划了现代的文化版图,不过也模糊了这面镜子所映照不到的文明视野。印度的情况亦颇近似。为了提高自我的了解和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东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文化交流和互相参照,实在急不容缓。

近二三十年以来,领导国际的文化研究不再由欧美垄断,其中关键的转机缘自外邦学者,尤其是散落各国的印裔学者。他们在现代性研究、都市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创见左右了西方近代思潮。相对来说,作为同样远古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的文化研究影响微薄,尚未能为世界作出大国应有的贡献。主要的原因源自中国长期对欧美的迷恋,以至忽视了其他的文明视野;因而也缺乏了多元对话立场,不能以多种角度来反省自我的历史资源。

《从西天到中土》是艺术与学术双轨并行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将邀请八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分别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术更兴。为了推介学术,我们除了出版讲座论集,还会为主讲者出版单行读本。

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和五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后,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专访“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蔡坦尼亚·桑布拉尼

时间:2010年10月24日
访问人:李佳
受访者: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博士(Dr. Chaitanya Sambrani),现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艺术理论讲席
采访方式:Email

《当代艺术与投资》: 选择“时、地、戏”(Place. Time. Play.)作为展览标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这个标题看上去略有些抽象,作为策展人,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你又是如何来平衡这种抽象感的呢?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对我而言,“时、地、戏”是一组象征符号,分别代表了地理(place)、历史(time)和创造力(play)这三个方面。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更多是开放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我不希望在展览中使用某些词语来概括印度或者中国的特性,更不希望用这些词语来削弱这一项目本身的丰富潜力。另外,“时、地、戏”在中国和印度的某些具体语境和经验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地缘政治、历史叙述和创造力的自由而言,中国和印度都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中,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批判。

《当代艺术与投资》:在展览前言中我们读到这样的描述,这个项目是“一次策展上的实验”,作为策展人,你认为这种实验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没错。我和张颂仁都对把这个项目当成一次“策展实验”的想法非常感兴趣。首先,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家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在一起组织一个展览。虽然印中两国的艺术家们都曾共同出现在各项国际展览、双年展、艺术节等活动中,但至今都没有一个专门为两国艺术家们举办的展览。其次,我们鼓励艺术家不断尝试新的富于冒险性的想法,邀请两国艺术家们分别组成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旅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创作心态上的“舒适圈”。其中一个小组由参展的全体印度艺术家组成,他们访问了中国的上海、杭州、义乌和邻近区域;另一个小组则由中国艺术家和策展人组成,他们的行程包括印度的德里、巴罗达、艾哈迈达巴德以及孟买。这些经验有助于艺术家们开启新的创作领域,把他们的工作变成进行一次关于观念、想象力和历史批判的实验。

《当代艺术与投资》:在展览的实际操作与组织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问题发生呢?我们知道这是你第一次在中国策划展览,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其实在中国策划一次展览就跟在印度做展览的感觉差不多。但,我自己在澳大利亚工作了十二年之久,同样对西方的工作方式也非常熟悉。当然,预料之外的问题总是会发生的。特别是当你不得不面对一些官僚的繁琐程序、物流上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可避免的语言障碍的时候,这项工作就变得愈发困难。但总体来说,在上海的这一段时间对我而言是非常愉快而且有益的经验。此前我也曾到过上海几次,这座城市我真的非常喜欢。

《当代艺术与投资》:“传统/现代”的两分法长久以来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和实践中萦绕,我们知道在印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可否请你谈谈印度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 “传统/现代”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回应的?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是的。 传统/现代的两分法对中国和印度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简单地说,在印度,我们用“后殖民”的理论来概括这种思考。实际上,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不仅在中国和印度的知识界,而且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其他非西方国家都激发了大量的讨论。对于这一集体困境的认识,对我、对任何印度的或者其他非西方国家的同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我相信,我们更为迫切地需要的其实是脱开“传统/现代”两分法理解方式的框架,如果把这种两分法作为理解问题的唯一模式,只会使我们无法接受、或认同以下事实:即,传统和现代其实都是想像的产物,这二者之间的转化故而也是非常自然且容易发生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地再对过去加以再想像,对现在进行重塑,并为未来不断拓开新的视野。对于同样处于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阶段的中印两国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艺术与投资》:我们知道本次展览是你首度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这次展览给了我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使我能够直接同中国艺术家进行合作。此前,我也在上海、北京、广州以及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看到过这几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并留下很深的印象。虽然,中印两国的艺术家们历史经验、教育、职业生涯等方面肯定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我仍然认为,中印艺术家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差别,他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尽管我们的交流还需借助翻译,我的中国艺术家朋友们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最温暖、热诚、慷慨的友谊,他们的智慧也让我为之赞赏。我相信我们在这次项目中结下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将在未来进一步光大。具体而言,在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之间,总会存在着需要翻译的情况,但,翻译正是一种沟通,而不是彼此隔绝。

Raqs媒体小组致高士明工作邮件   /Raqs媒体小组

士明,

你的来信中充溢着想法和反思,十分感谢。在之前展开的两次谈话中,我们有幸分享了许多观点和看法,实属不易,上次的碰面,仿佛是我们所有人(你的同事和我们自己)久已相识,并相伴走过了许多旅程。尤其要感谢的是你和你的同事们无私地向我们坦露你们的作品和想法,恰如我们之前所言,这正是真诚地给与和获取的一个例证。通过谈话,我们也感到“排演”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表演已经启动,让我们祝愿这些进展在其他的排演中同样生根开花,愿这花香飘散到诸多谈话中,到频频举起的茶盏和酒杯之中。

作为知识和文化生活中的一员,我们急迫地想要知道当代资本主义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在印度,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紧张的社会矛盾正在激化,人们(尤其是政治家、警察、军官和媒体导向专家)用充满战争或军事的隐喻来描述当前资本主义向印度内部的扩张。资本刚进入外围印度,但它的侵略本质所带来的激进偏执的紧张感似乎已经开始影响公众语言了。于此同时,印度的艺术氛围(与你们列举的中国实例未见不同)已经陷入欢庆的流沙之中。欢庆越盛,陷落越深。如何保持警醒,如何看穿膨胀、烟火和幻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任何一个想使其实践工作既有批判性又不悲观,具有洞见又去除幻象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想你和我们面临同样的困境。

试图将“印度”或“中国”的通往现代之路定义为“独特”的现代性,对此我们持怀疑态度。“西方”的现代性历史也不是制服化的,以德国、俄国和美国等西方现代化的具体个例来看,他们在19世纪刚开始建构自身论述的时侯都将自己看做是“独特的”,20世纪初的日本也是如此,现代文化精英们每遇到上述处境就会想“他们”的现代性或多或少是“不同”的,应该是更人性化、多样化的。是一个添加在“新时代”这个观念之上的文化-地理学前缀(现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关于此的)。

现代性的虚构任务依赖于阶级制度的构建,而其构建又基于时间、源出和地点。它假定一种姿态,并对所有不能被现代性二元所指认的东西报以怀疑。所以人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新的或旧的;信任或怀疑;结果或原因;西方或东方;自己或他人。标准的现代性拥护者会固执地认为时间是合理性的担保(东西因为新所以好,或至少是近期的对老东西的重新发现),或是靠源出或起源附加可信度(东西因为是原创的所以好,不是蹩脚的复制品),又或者认定地点可靠(东西因为发生在体制系统合理的空间内所以好,不是在“荒蛮”无序的某处)。

而实际上,文化生活的巨大力量颠覆了所有这些结构。所有现存的文化材料均能在别的时间或地点找到它的影子、回声、映照、反复和共鸣。纯粹的论述,不论以新或旧的名义,都只会引起衰退和萎缩。真实的文化生活是关于连续、沟通、复制和传播的,而不全是撕裂和分离。就连对现代性的挪用(多限于解放的目的)也是沿着设定好的模式进行,其不是指向新的开始而是指向反传统的传统。

空想的独特现代性以明晰的线条将新旧分野,抽离出古代中可被利用的方面,制造出一片“保护林”以适应国家建设项目。这种态度和方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迷惑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国家文化”和革命精英。其中,每一个例子都是一次从稀薄的空气中制造现代性的尝试,其伴随着暴力,遭遇着各种各样紧张的对抗,这些对抗主要来自于那些想靠自己去塑造命运,不愿被打扰的人们。

我们通过遗存物及其携带的概念和理念,不断地塑造和思考,企图为现代性的失忆倾向寻找解药。不知你认同与否,我们总是试着提醒自己:同置身于由时间、源出和地点构成的二元世界相比,与不确定和模糊共生显得更有创造力。我们还试图扰乱约定俗成的年表,打破“新物崇拜”,并指出现在所谓的“新”无时无刻不被过去缠绕。我们致力于讲述隐藏在现代性深处的“鬼故事”,因为这些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别的道路,例如1858年在孟加拉乡下采集的指纹可以促成当代生物技术的讨论,这使我们得以在不同的过程之间搭接起意想不到的神秘联系,而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彼此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我们有时还会研究、玩赏“去现代性”这个观念——我们是在阅读和与美籍俄国学者、艺术家Svetlana Boym的通信中发现这个词的。在谈论“去现代性”这个观念时,我们应该带着一种轻松的状态(以及决绝的热烈)将其展开,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潜力,它对于确凿、权威的现代性和传统的反抗。反抗现代性的权威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现代性,话说回来,离开现代性我们又能去哪呢?

相反,我们感兴趣的是Svetlana所说的“迂回进入现代项目未开发的潜力中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去寻找“独特性”或“不同的现代性”。如果是指不同的模型,那么可以从中挑选,选择“这个”现代性而不选“那个”。

“未开发的潜力”这个观点具备一个有趣的现世涵义,它意味着某些东西是现存或存在至今的,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偶发的,同时也在等待被开发。某些东西应该可以而且还会再次——使(可能的)过去和(偶发的)未来在(持续的)现在的土地上交汇。

与此相连的是持续排演的观念。穿戴不一样的装扮,做不一样的事情,成为不一样的人以达到不一样的结果。排演永远是个过程,不是产品;永远不可能迎合要求而变得完整、可理解。当你排演时,你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候场,等待中,你练习步伐动作。“迂回进入现代项目未开发的潜力中去”,现代性的诸多可能性与排演和即兴创作血脉相成。

以上可以作为我们回应你此届双年展“排演”主题的一种方式。我们愿意参与进来,或许会带最新作品来(时间很仓促,我们手头的工作又很多,但我们觉得你的提议很让人兴奋,因此不想错过)。

我们建议做一个中国版本的“Fragments of A Communist Latento”,那天给你和你的同伴展示我们的作品时,我提到过这个想法,你们可以看看这个链接(里面有这件作品的印刷版)http://www.raqsmediacollective.net/latento.html我们会找到最好的形式来呈现,关于作品的表面处理和文本注释(中文的)应该会有好几种方案可以选择。

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一个练习的开始,邀请艺术家和其他一些人写大字报,参与演出或“排演”——重新想象21世纪的共产主义“Latento”(不是 “manifestos”)。我们确信这样的练习作为今日中国的公众项目会是激动人心且及时的。作品的设计自然会融合展现公众的“反响”和我们自己的 “Latento”版本。

最后,非常感谢吴山专与我们分享他的时钟模型。

请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Jeebesh, Shuddha and Monica

Raqs媒体小组,“旋转革新力”,动态雕塑装置和由志愿者完成的行为,2010

作品阐释:三名志愿者讲述三个故事。他们座下的平面处于不断旋转的状态。随着地面的旋转,他们也顺次旋转出场,一个谈到幻想幻灭,另一个谈到自由和团结之间的平衡,还有一个谈到串联激情和理性分析的微妙的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石头的实质。石头,坚不可碎,在他们的故事中却变成液体。他们喝石头亚力酒,像“三位品尝者”——孔子、老子和佛祖分别喝醋汤,却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真理。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当不屈不挠的岩石熔化并化成醉人的葡萄酒一样地流动时,革命便发生了。

1神射手

曾经有一个天才射手。他用弹弓射石子,可以打中任何你让他打的东西。看到的都连连称奇。只要手腕轻轻一甩,他可以让任何形状不错的鹅卵石无误地飞向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他用的每块石头都会自然而然地飞回来。在晚上飞回他的梦里,落在他心中的玻璃罐中。他从来都不缺石头。然而,最好的石头他从来都不丢,他清洗,打磨,直到他们闪闪发光。他从不害怕失去它们,因为他从来没有失去任何一个。只是他认为,有些东西必须始终珍藏。
他说,他可以从最硬的石头中挤出一口滋补的美酒,一饮而尽。在被问道石头是什么滋味的时候,据说他作出以下回答,“很甜,就像你期望从艰难时刻中萃取出来的味道。”
他每天早上在湖边练习,一块一块地用石头打着水漂,它们跳过水面,几乎没有留下一丝涟漪。
我问他为什么扔石头。
他回答说:
“众所周知,如果你盯着某些镜子太久就会变成石头。当你用石头打碎一面镜子,你就消灭掉了那个如果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愤怒地瞪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将把你变成的那种人。或最多,你成为水边脆弱的水仙花——你的自我厌恶,与你的自恋无异。”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用有一两个石子。特别是,当一切都失败了,你掷向偶像的石子,是革命的力量。

2会计师

曾经有一个仔细的会计师。一位善于计算的大师。他账簿的条目里透露了谁欠谁什么东西,特别是财神从人身上借走了多少时间。
他生活简单,财产屈指可数:一直很锋利但很可靠的钢笔,一本有无穷无尽页的账簿,以及一块边缘是圆形的光滑的玄武石板,他白天那这块石板作为写字台,而晚上作为枕头。
据他所说,他可以从最粗糙的石头里发酵出一种亚力酒,在一整天的计算后喝这种酒来使它的头脑清醒。当被问及这石头尝上去什么味道时,据说他做出如下回答,“很刺激,尖锐的就像一道射穿迷雾的阳光,将你惊醒,却又让你保持平静。
他的账簿是完美的;他钢笔锐利的笔尖书写着幸运和不幸,掘尽矿产的山,没有生命的森林,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没有东西能逃脱。
他拟定的账目充满了模棱两可和疑问。读它们,总会感觉好像在读一份复杂而荒谬的罪行的法庭报告。
最好的条目,他只做一半就放在一边。他说,只有当其他的都失败了,他才去完成它们。
每天早晨他从迅速查看这一天的数字开始,然后在石头上粗略计算,再将最后结果誊写到账簿上。多年下来,他在石头上的划痕变成了一个秘密,只有他才能参透。
我问他为什么在一块石头上工作和睡觉。
这是他的回答。
“众所周知,玄武岩枕头是由炙热的火山熔岩遇到冷水后形成的。熔岩的流动导致泡沫翻腾,正是一个好枕头所需要的,当它冷却,你就得到一块石枕头,它可以被打磨光滑,用作写字的面板,或者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用来休息你的脑袋。”
现在如果我们都明白,有时候正如你可以从水火相遇中得到一块有用并且漂亮的石头,动荡的激情与理性的冷眼交融,也可以让你获得一个既可以做梦也可以计算账目的平面。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有一块石头可以工作和睡觉。特别是,当其他一切都失败了,你梦中的石头,是革命的力量。

3石匠

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石匠,一位磨石大师。她击打凿子的声音如音乐般动人。有人说她曾经是一个建筑师,但当她意识到交给她的宏伟任务是修建陵墓时,她放弃了。
她可以用石头创造奇迹。一块粗糙的石头,在凿子的轻轻敲打下,经她的巧手和精准的眼光,竟能成为一座简朴房子的门槛或一座穹窿的拱心石或一个社区的基石。她用每一块经手的石头,建造着未来。
有人说,每一块她凿磨的石头,都会被她藏进秘密。在工作的时候,她低声向石头讲述着关于爱、背叛和魔法的故事。她给他们唱摇篮曲,教他们谜语。她建造的房子里都是窃窃私语。当你走进,会觉得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集会的陌生人,刹那间所有的声音都停止,大家都等待入侵者离开,使他们能够重新开始。
据说她知道从一个精雕细刻的石头中蒸馏出酒精的方法,她以喝此酒为乐。在被问道石头是什么滋味的时候,据说她做出如下回答:“醇熟,就像丰收的梦想和被满足的愿望,而且不会有宿醉。
最好的石头,她一直放在一边。她说,只有当所有其他的都失败了,她才会用这些。
每天早晨,她会仔细地摆放她的工具,凿子、锤子、卷尺、铅垂线,然后察看这一天需要雕琢的石头。从每块石头身上,她都可以看到一个伟大城市的轮廓。
为什么凿石头。
她回答说。
“关于石头最好的事就是,它可以帮助你对温度的感受。石头可凉可暖,这取决于你希望它是怎样的,当然也取决于你让它怎样。”
“众所周知,”她接着说,“如果你把石头叠成层,并保持它们之间一指宽的距离,那么石层之间的空间在外面天寒地冻时也会成为温暖的绝缘层,在外面酷热难当时也会清凉宜人。”
现在,如果我们都可以学着像精雕细刻的石头一样站在一起,有足够的附着力不至于倒塌,但也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呼吸,以便我们能够站立,那么我们就能够承受过去的风吹雨打和现在的水深火热。将来,实在是只有之间保持的这个不可预知的空间才能给它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度。只要未来不冻结或熔化,我们就有理由继续做我们正在做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有石头。特别是,当一切都失败了,你用来守护未来的石头,是革命的力量。

驾驭“驽骍难得”——图沙·佐治的上路宣言(从孟买到三峡,途经沙达沙洛瓦)

我已骑上我的摩托车“驽骍难得”(Rocinante),踏上了这段旅程。

我于2010年8月23日离开了孟买,希望可以在10月9日到达三峡 。在这期间我会每晚(取决于网络状况)在我的博客上留下我的经历(http://riding-d-rocinante.blogspot.com/)。历史上,像玄奘和法海这样的中国僧人都曾到印度取经求法。而我的这次旅程则参考了许多英雄和传奇人物所走过那些改变他们生命的旅行。当悉达多乔答摩王子(骑在他的犍陟马上)穿过迦毗罗卫城时,在这段短短的旅途上,他看到的四个景象改变了他对生活的看法。于是悉达多王子放弃了富贵优越的生活,而走上了禁欲苦修的道路。切格瓦拉那场青春大胆的骑摩托(名叫La Poderosa II)环游拉美的冒险之旅,是实现他自身革命的第一步。

我的旅程与其说是英雄式的,不如说是堂吉诃德式的,但它不仅仅是从A点到B点而已。它是指向我自己的。

这个行为项目的高潮将在上海成为一件装置作品,参加由蔡坦尼亚·桑布拉尼策划的“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览,是为“从西天到中土”项目的一部分。
注:“驽骍难得”(Rocinante)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坐骑。

“驽骍难得”日记之一

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致力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模式。他支持现代化并且完全赞成政府对国家基础工业的参与和控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描绘出了政府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投入和开支,同时也体现了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建设。他认为水坝是印度复兴的“神殿”。我的旅程就是从这样一个印度“神殿”开 始的朝圣之旅——从瑟尔达·萨罗瓦尔水利工程到中国的三峡大坝。

这次旅程借鉴了历史上许多英雄和传奇人物所走过的路程——这些旅程改变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在一次短途旅行中,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骑着他的犍陟马经过迦毗罗卫国的都城,目睹的四件事情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悉达多王子放弃了他的财富开始了苦行生活。埃内斯托·切·格瓦拉骑着他的摩托车(拉波特拉撒II型)环游拉丁美洲的长途年轻冒险之旅是他踏上实现革命旅程的第一步。

我的旅程更像是唐吉诃德式而非像英雄式的旅程,但是这个样的一个旅程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简单之旅。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设想!

但是……我既不是一个‘冒险家’也不是一个‘摩托车手’! 事实上,我23岁的时候骑过一次摩托车,当时是从展览厅将摩托骑回家的……,说到头,我之前从没有骑过跨斗摩托车。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的操纵和掌握更困难……,而我仅仅用了两天——确切地说是用两个早晨从5:00到6:30之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驾驶和习惯使用摩托车的。

坦白地讲,启程前的三四天里,我真的感到有压力而且觉得紧张……,我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计划呢?我当时在想些什么

两次准备启程出发都遭到了推迟,这加剧了我内心的忧愁与痛苦……,我知道,一旦踏上了征程,我就会好起来的。

2010年8月23日
上午6:15从家动身出发.

我终于出发了,我行驶了10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了20分钟……并且这是我的驾车实习课……而且我认为我成功地掌握了驾驶摩托车!道路宽阔而且路面平整,我有足够的空间来练习我驾驶摩托车的操控技能。
用时10个小时,总行程416公里。
在巴罗达市暂作停留,因为我现在已经是访问教师团的成员,24日和25日上了两天课。

2010年8月26日
上午6:30离开萨亚基劳王公大学(MSU)。

穆鲁根是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驱车将我送到了巴罗达市的郊外。去往瑟尔达·萨罗瓦尔的这条路叫做帕吉蒂路(前进之路)。道路景色优美,两旁密树成荫,金黄色的花朵在树木的映衬下竞相开放。这条路与它的名字一样,充满魅力且令人向往。

我到达了坝址,通过入口然后驱车到了“第一观景点”。水坝很大,但却没有大吃一惊的感觉……,后来我爬上了“第三观景点”对面的山丘,注视水坝后面的 水库。虽然一眼望去就知道大坝可以承受这片巨大的水域,但是一想到目前高度为121.92米的水坝后面那么一块巨大水体,就感到不寒而栗。
上午11:00到达总部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在阿克卡库阿用午餐。

我有两个选择方案去萨哈达,然后北上去巴德岗,这相当于110公里的路程……但是有一条上坡的捷径,就是走阿克卡库阿的山路。虽然这意谓着只有60公里的路程要走,但它的确是一条艰难的上坡路。当我知道我最终能够到达喜马拉雅山 时,我决定要勇敢走这条路!!不妨此刻去面对它并学有所得!这绝对是我平生第一次山地驾车体验,而其更糟的是,一路上有两个不同族群的人看我驾驶摩托车,并问我这个摩托车是否能应付这样的陡坡!我知道我必须将这视为我学习驾驶摩托车的第二阶段!这条路真的真的崎岖险恶,但是我应付过去了,而且自认为应付的很好。

一整天都是阴天,所幸没有太阳,也感激滴雨未降。

一些老朋友和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NBA)的专职工作人员——吉坦迦利、瑜伽尼、里瓦蒂和凯坦——在巴德岗迎接我。

由于摩托车的跨斗在左边,所以我需要经常用右手推,行成一个向右的牵引力,从而保持车身的平衡……,除了让跨斗摩托车保持平衡,还要注意路面凌乱的坑 洼和隆起,这让我脖子和肩膀的肌肉紧张。附近的一位老妇人也不失时机的给我擦擦汗水。她的擦洗让我疼痛难忍,但却缓解了这种酸痛。由于身体发热,温水浴感觉起来像是凉水澡了。恰巧,这天是凯坦的生日。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生日切蛋糕仪式和晚餐,随后我们急匆匆赶去看梅哈帕卡做客美国有线新闻网印度频道,看她 如何对强征土地行为发表看法。晚上11:00我们给她打了电话。 她责备我:进行这样一个计划没有尽早的告诉她。

8月27日她将到达巴瓦尼,我希望我28日到达那的时候能与她会面。

“驽骍难得”日记之四

上午7:30离开巴德
我朝着位于中央邦池克里市的重新安置点方向前进,那里距离巴德岗43公里。凯坦给了我去马萨瓦德的行驶路线,在那里会有人接我,然后带我去重新安置点。

正当我要去安置点的时候,考纳?帕瓦拉来了。他让我等在那里,他去趟市场。我想我可以在他离开时,随便吃点早饭。早餐几乎就是狼吞虎咽,不想因此而耽误任何时间,我骑上了摩托车准备出发。因为对跨斗式摩托车感到好奇,一群人聚集在我的周围,我不得不回答关于我本人和这个摩托车各种各样的询问。

在池克里安置点,我遇见了奥阿辛?古儒吉、拉哈德亚?帕瓦拉、曼格尔亚?帕瓦拉和苏克尔奥?古儒吉。成为当中的一员,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在2007年迁移到这里的。70个家庭分配到了房屋与耕地。

其中的12户来自巴达尔村,3户来自阿蒂村,2户来自乌达德亚村,还有1户是萨瓦里亚村。这18户家庭将老房子的建筑材料搬了过来,然后在这里重建了他们的住宅。
过去的三年里,其他的家庭一直住在重新安置点的临时难民营里。这些临时难民营都是由锡板搭建而成,在夏季的几个月里,除了住起来有点艰难外,这就是十足的烤箱。没有正规的排污设施或卫生设备——长达三年一直没有电力供应——长达三年,而且一直没有入户的自来水——长达三年。70个家庭共用4 个压水井,其中的三个已经坏了——而且已经坏了两年。因为被征用了土地的那些人大多拖欠电费账单,大量积压的账单有待偿还,所以输电线被切断,无电可用 ——长达三年。
政府将会为自己动手修建房屋的人提供房瓦,然而他们还没有获得这些材料。一些人自己去买,以便他们可以入住。其他的一些人用完全起不到遮风避雨的塑 料薄膜或干草临时搭在屋顶。但是他们不能住在那里,因为他们的许多财物和其他将来修建房屋用的木料还躺在空地里。如果在这些建筑用瓦运抵之前他们就住在临时难民营里的话,这些物品就有可能被人偷走。

这些空地就是一片平坦的地面,每隔一段伫立着徒有虚表的电线杆,还有一个高大却不盛滴水的水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普达斯连绵起伏的山坡绿意盎然,丰盈的树木结满了果实,同时也是蜂蜜和树脂主要来源,还有那流淌不息的母亲河孕育的鱼儿卵丰肉肥。

重新安置计划包裹在一张美丽的包装纸下,上面写满了腐败,而且还虚伪地打上了红色蝴蝶结,昭昭在目,哪个神志清醒的人想要这样的计划呢?

前往巴德瓦尼,位于中央邦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的办公室就在那里。150公里的行程最多耗时3小时,我却用了7个小时……

我真的真的很担心我胯下的驽骍难得(堂?吉诃德所骑的驽马),我祈祷这不会损害摩托车的悬挂装置和前叉,因为他们承载着摩托车跨斗的重量……三峡大坝依然遥远。

然而,我不知道对这条路发了多少牢骚或迁怒了多少不相干的东西!尽管慢慢前行的同时,我这略显稚嫩的前额眉头紧锁而且嘴中粗口不断,但是让我感到惊 讶的是,我可以看到同样骑摩托车的人带着妇女和孩子,坐在摩托车后座的朋友笑容绽放偶或交谈。上午6:00到达巴德瓦尼。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办公室可 以居住。从米德哈黛到实习的学生再到来访者——每个人都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为这个组织运动拍摄电影的一个法国团队即将离开这个办公场所,挽救纳尔马达河 行动组织的另一位老友施芮肯特,隔着一堆报纸和文件用(一个传统的欢迎方式)“万岁”欢迎我。梅哈黛在打电话,看到我时面带微笑,朝一个座位点一下头示意 让我坐下。她起身给我递了杯茶水,同时还在电话中交谈某些关于灌溉渠的事情。

喝了茶,我精神大振。然后开始忙着利用新买的手提电脑上功能有限的默认软件上传博客图片。这些图片没经过处理(因此第一个博客仅有两张图片,分辨率极高,好久才上传成功)

与梅哈黛聊了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我谈话的间隙,她接了数不清的电话,其中包括电视台打来要求做评论的电话,还要为晚饭做什么和做多少发号施令。她还 给我一些书和报告读。后来她给我系了一个手绳以示保佑,又匆忙到厨房切黄瓜和番茄,同时我们也在观看她做客印度NDTV电视台,反对针对土地征用法案提出 的修正案,同时赞同由国民咨询委员会提出的《转移和重新安置政策发展规划》。

晚餐吃的是卡迪汤、稻米麦片粥和萨拉。晚餐过后,梅哈黛没告诉我们就清洗碟子、清理废纸、整理衣物、叠床席去了。12个人中,4个学生来自塔塔社会科学 院,2名来自德里,剩下的是志愿者和我们这些全职工作者,本来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这些杂物事的。她的生理和心理一直在超负荷的运转,但她还在坚持。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

“驽骍难得”日记之二十五
今天将是振奋人心的一天:必须行驶260公里的路程,部分路段是山地。我们要穿越海拔16665英尺的卡诺拉(Kharola)冰川,然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拉萨。
行驶速度不仅受到限制,而且还要确保驾车旅游的人遵守限速规定,方法就是在每个检查哨所分发一张上面写有到达下一站时间的纸条。自从我们离开日喀则,这些规定就开始实行。如果你在规定时间提前到达,就会被罚款!不过像我这样骑摩托车的人不受规定调度的限制。谈到调度就不能不谈谈这里的水利调配,迄今为止我 看到的每一条路边山间溪水都沿着水泥修筑的水道流淌……没有尽情流淌蜿蜒的小溪或瀑布!

第一个游览区就是江孜水坝。这座大坝横亘在尼洋河上,主要用来发电。目的是利用其电能将水抽回羊卓雍错湖。如果不理解我在说什么,就请继续往下读。
我们继续开车前进,四天来,这段路的风景最为平淡无奇。突然转过一道弯,丛峦叠嶂的远端,跳入眼帘的正是白雪覆盖的卡诺拉山脉。也许是她离我太近,抑或是我的时间感完全消失,在不知不觉中,我正沿着山坡向上越来越靠近这片皑皑雪域。很早以前卡诺拉冰川与公路交汇,但是后来,由于道路铺设了沥青,从而吸收热 量导致冰川消融。现在冰川已经退缩到山顶与公路距离一半的地方了。继续驾车在山间穿行,周围的风景如梦如幻……两山之间的山谷呈现出锯齿型的轮廓,从远处望去,高山看起来就如同巨大的泥灰堆。我开始相信,很快我就会听到呼哧呼哧呼哧煽动翅膀的声音,有如一只古怪会飞的野兽向我俯冲下来!随后这条公路沿着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湖泊向前延伸,湖水清澈蔚蓝。边巴次仁告诉我这是羊卓雍错湖——藏语的意思就是“绿松石色”,对西藏人来说,这是无比神圣的象征。此湖在群山的环抱之下,这里的湖水通过对面的岗巴拉山垭口的若干个巨大的输水管输送出去,来水带动涡轮机旋转并产生电能,声势浩大,让当地的民众震惊不已。湖水完成了发电的使命后就流进了雅鲁藏布江(我们称之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如此一来,湖水将被消耗殆尽,所以江中的(浑)水将被抽回到(清水)湖中。这就需要消耗一部分电能,而这部分电能正是由江孜水库发电供应的。

岗巴拉山垭口海拔15826英尺。一侧宁静如画的绿松石色湖水(恰好比垭口低1174英尺,这就是他们的相对高度)依偎在峰峦空翠之中,另一侧山势粗犷、棕色紫色交错、三起三落,与湖水相互掩映。公路从垭口继续向前绵延,但下面的路绝不是那种平坦舒缓的山路,不是简单地绕过一座山就到了下一座山,而是一条“躁动”的路途,随着山路在山的表面呈“之”字型向下延展。正当我随山的走势向下行驶的时 候,我向右侧望眼过去,只见一座至少3000英尺深的悬崖,立陡立崖不禁让我心惊肉跳。不想再多看一眼,以免我的眼球只顾开小差(结果只能用余光看路)不 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方余下的30分钟路程上。

90公里过后,我们沿着一条六车道的公路驶入了新拉萨,道路两旁有商铺和展览厅。拉萨的确看上去是一座大城市……明天和后天都会在这里进行一番探寻。
买了半打拉萨产的啤酒然后邀请边巴次仁早一点来接我吃晚餐,这样我们就可以坐在室内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了。

“驽骍难得”日记之四十八

今天的目的地是湖州,行程大约388公里。大约在早上8:15离开安庆。我查阅了谷歌地图,出城的道路让我极为困惑,因为今天不得不再一次走那条难以捉摸的318国道,而从地图上看,这条公路在这座城市中的某地方消失的无影无中了。果然出师不利——虽然我已经带上了指南针,努力保持着向北方行驶,但是几乎没多久我就迷路了。我从一条路转到另一条路,周围的人们依然冷漠。更糟糕的是天下起雨来,我的牛仔裤和鞋子都已经湿了,可是我依然没有走出这个城市。留给我的时间还有9个小时(前提是一切进展顺利!)说真的,我想过调转车头,回去找家旅店住下,将行程推迟一天。不过我没那么做,我现在想尽可能快地结束这种状态。

正当我在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一名工人的时候,突然一位穿黄色雨衣的妇女按着自行车上的小喇叭出现在我面前,招呼我过去。我向她展示我写有中文的问路卡。她说了好多话,最后示意我更她走。心里纳闷她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一直把我带出了城,来到一个河岸边,我必须将摩托车开上一条驳船,摆渡到对岸,318 国道就在那里。
路面平整,简直棒极了,几乎没几辆车。我飞速向前,心想——哇哦,今天我可以准时到达目的了!唯一的麻烦就是:我已经把前轮的挡泥板卸去了,而且正赶上今天下雨,泥水正好全都飞溅在我的身上和护目镜上。我不得不时不时地用左手将泥水擦去。

行驶了200公里后,我已经浑身湿漉瑟瑟发抖,于是决定停下来吃午饭。一顿热气腾腾的米饭再配上水煮鱼让我从新回复了体力。可是很快318国道又开始和我捉起了迷藏。我迷路了,心情极糟,诅咒谩骂。车在行,风在吹,我已歇斯底里了。我知道318的汉语发音是“sai-ya-ba”。我就像马努(印度爱情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不顾一切地向路人说这个词,但是没人明白我说的“sai-ya-ba”在哪里。我误打误撞地在一条路上行驶,某个路人向我承诺这条路会通向我要去的地方。抛弃了心爱的318国道,我理所应当地遭受了报应,走了大约90公里苦不堪言的道路,此路已经被洪水冲毁,不得从碎石、污垢和坑洼中驶过。因为我必须要考虑到辐条和轮胎的耐受能力,所以行驶的极为缓慢,此刻不断飞溅到我的护目镜上的泥水也开始偃旗息鼓了。我终于在一个小加油站停下。我在路边的废弃物中仔细翻寻出一些废弃的材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金属线和一层薄板制作成一个临时的挡泥板。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东西有效地阻止泥浆的飞溅。但是天色渐暗,风从下面吹过使得这层薄片不停地翻飞,彻底挡住了光线。我迫不得已把我新发明的这玩意儿卸掉,再一次任凭泥浆肆虐。不管怎么说我到达了广德,距离我实际的目的地还有60公里,我决定停下。我不可能再往前走了。

在过去的50天中,这两天的经历是最糟糕的。我的摩托之旅明天即将接近尾声,似乎在结束前要让我接受更大的考验。

我的电话进水了,昨晚已经与世长辞……安息吧

《印度新思潮》读本目录

萨拉?马哈拉吉读本 (图1,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
1. “流动而强有力的播撒”:马塞尔?杜尚和理查德?汉密尔顿
2.“在业火中升华”:关于即将到来的亚洲喧嚣的札记
3.有章法的知识与无章法的知识:有关视觉艺术作为知识生产的若干笔记
4.“通往绝对的硬币”:超越现代性
5.“不忠之信”——论他者的不可翻译性
6. 哲学性的地理:萨拉?马哈拉吉访谈

帕沙?查特吉读本 (图2,帕沙?查特吉 (Partha Chatterjee))
1. 流行文化批判
2. 两位诗人及死亡
3. 我们的现代性
4. 国家内外

杜赞奇读本 (图3,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1. 刻画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2. 中国与印度现代化批评
3. 历史意识与国家身份认同
4. 评《杰克?古蒂:偷窃历史的人》
5. 对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回应
6. 族群,国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泰戈尔的当代性关联

阿希斯?南迪读本 (图4,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1. 低幼化
2. 最终的相遇:甘地遇刺的政治
3.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关于印度两种早期后民族主义论调的姗姗来迟的讣告
4. 乡村想象的衰落
5. 可口可乐
6. 糖
7. 萨满、蛮夷与荒野:论异见之可闻度及文明之未来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读本(图5,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
1. 替代性框架?第三世界的比较研究问题
2. 语言,斗争之所
3. 为什么文化重要:重新思考女性主义政治的语言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读本 (图6,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
1. 滞后中蕴含的机遇:庶民历史再研究
2. 后殖民与历史的诡异:谁来为印度的历史代言?
3. 晚近民主制度中的博物馆
4. 公共文化与历史的未来
5. 现在何在?

霍米?巴巴读本 (图7,霍米?巴巴(Homi Bhabha))(Partha Chatterjee)
3. 向后看,向前走:对口语都会文化观的注解
4. 另一个国度
5. 对全球化与矛盾依存的注解
6. 塑造弗朗兹?法农

吉塔?卡普尔读本 (图8,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
Ⅰ 现当代图谱(或:跳接:从国家到全球,从现代到当代)
1 印度艺术的现代性起于何时?(1992-2000)
2 艺术策展,在剑拔弩张的世界里(2004-2010)
Ⅱ 艺术家:近观(或:近观:艺术家对身体的索引)
3 性别的流动性:透过五位女性艺术家的镜头(2007)
4 遗体(200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