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彭小佳:我的雕塑离不开传统中国画式的图文互动
彭小佳:我的雕塑离不开传统中国画式的图文互动
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    日期:2008-11-28


彭小佳《秋思-马致远诗意》红木水粉、染色棉绳、骨、枫木底座 四联(1)</DIV>

时间:2008.11.3(周一)下午4:00

地点:上海原曲画廊

参加人员:彭小佳=彭 夏开丰=夏

夏:相比许多艺术家喜欢使用石头、铜等材料,您似乎更钟情于木材?

彭:我中学毕业就进了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组工作,之前我并不懂木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要雕一些工农兵,所以就要学习解剖,画素描,做雕塑泥塑什么的,从那里我了解了许多西方的东西,对中国的东西了解得反而少,当时厂里有一批从美院毕业的老师傅,受过西方美术的训练,就跟他们学,我也常常去上海图书馆找西方雕塑大师的作品集子看。

夏:也就说木材对于您来说可能是比较上手的东西。

彭:对,习惯了。

夏:我看了您90年代初创作几件雕塑作品,《轮子》、《栅栏》和《墙》等等,我觉得这些物件是比较典型的西方文化中的东西,但是作品却充满了非常强烈的东方韵味。

彭:我当时也没有想这些东西,不过我做完后,美国的一些教授和同学都认为我的作品很东方。所以我觉得只要是一个中国人总会流露一些带有中国烙印的东西。

夏:许多艺术家到了西方世界,都首先感到一种失语的焦虑,然后努力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会有一个确定文化身份的过程,您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追寻过程?

彭:肯定会有的。

夏:那在西方,传统文化的东西对您来说是不是比在国内时变得更加清晰?

彭:是这样的。像中国文化中含而不露的东西、绵里藏针的东西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

夏:在文化资源的借鉴中,您似乎对佛教和禅宗的东西更感兴趣?

彭:宗教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宗教的智慧、人生哲学对我非常有启发,我觉得艺术跟宗教非常相像,它有自己的悟性,对世界的理解和看待事物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很相似的。

夏:在美国那样的一个以消费文化占主导的社会,您创作了像《秋思》,《桃花源记》之类充满田园乐趣的作品,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彭:《秋思》是在2000年创作的,当时刚刚搬到我现在的工作室,在美国东北部比较偏远的地方,后面有森林,湖泊,是拍《金色池塘》的地方。这环境很自然地使我联想到马致远生活的时代和生活情趣,做点活儿,有口饭吃。作品的形式也主要借鉴传统的,采用书的样式,稍微有一点变化,并作些浮雕,之后我就对书的形式有了一些发展,像《五十自娱》及今年的《桃花源》。

关键字:雕塑,彭小佳,原曲画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