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 记忆的泊位——浙江当代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作品集
记忆的泊位——浙江当代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作品集
展览城市:湖北-武汉
展览时间:2012-08-28 ~ 2012-08-07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
展览总监:刘宇、周永明
学术主持:沈伟
学术支持:陈晶、马文婷、胡莺、梅繁、谢蕊、章后仪
参展艺术家:章耀、罗剑华、谢海、金心明、王犁、李戈晔
协办单位:义乌市翰邦美术馆
研 讨 会:2012-09-01 15:00
开幕时间:2012-09-01 14:30
展览介绍:

由武汉美术馆主办,义乌市翰邦美术馆协办的“记忆的泊位III·浙江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将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北省武汉美术馆开幕。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担纲本次展览的出品人,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担任总策划,美术史家沈伟出任本次活动的学术支持。

9年前,章耀、罗剑华、谢海、金心明、王犁、李戈晔这6位艺术家在武汉举办了“记忆的泊位·浙江当代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这个当年被誉为是“依然保留某些国画特质的新中国画来了”的展览,5年前搞起了第二届,唯一不同的是名字改为“记忆的泊位II·浙江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这六位杭州水墨画家的名字也因此被武汉的画界朋友们所熟知。

作为在武汉四年一度的群体展览,今年已进入到第三回,6位艺术家拿出了近120幅作品参加本次展览。从第一届“记忆的泊位”到现在,这六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或许题材、画风有所转变,但他们的画面却从不空泛。70年代生的他们,没有沉重的社会包袱,而是对自己的生活与思考投以更多的关注,并热衷于诉诸笔端。他们不仅能用画笔抒发情感,也将个人经验、社会观察代入画面。

8月23日晚上,在杭州秀空间艺术会所将举行“记忆的泊位III·浙江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预展暨新书首发式”。在展览开幕仪式上,浙江仙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秀空间将邀请德国女中音歌唱家卡利斯特、男中音歌唱家迪马、女高音歌唱家维多利亚、钢琴家艾法•玛利亚一起演奏乐章,为展览增色。

据悉,此次展览将于9月12日结束。

来自西湖畔的清风——“记忆的泊位Ⅲ”前言

八年前,我曾参观同样在武汉举办的“记忆的泊位”第一届展览并参与研讨会。当时,便对来自浙江的这六位青年艺术家印象深刻。他们不属于某一流派、没有一致的画风,但却组合在了一起。这个组合有一个六人共通的默契点,那便是从他们的作品里,我看到了扎实的基本功、深度的思考、与自我的释放。

这三点很重要。因为离开这三点,是很难成为优秀的画家的。水墨画虽已不是笼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但是传统中国画的根基——用笔、用墨的法度却是每一位水墨画家应该了解并掌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在浙美短暂进修过,浙美给我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注重基本功。也是在那一段时间,我临摹了很多古代名作,磨练了我的“用笔”。九十年代后,我曾经将都市题材入画,将都市水墨进行抽象。我深知,任何的抽象是有基础的,任何的随性都是有章法的。当我看到这六位来自浙江的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形式、表达内容上都做了很大的实验与突破的时候,便了解这些看似不经意、看似粗狂的笔法,其实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

从第一届“记忆的泊位”到现在,这六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或许题材、画风有所转变,但他们的画面却从不空泛。70年代生的他们,没有沉重的社会包袱。而是对自己的生活与思考投以更多的关注,并热衷于诉诸笔端。他们不仅能用画笔抒发情感,也将个人经验、社会观察代入画面。他们写的文章读来令人畅快,笔头功夫了得!除开画家身份,他们在自己其他的社会角色中也有着出色的成绩。这倒仿若现代文人了!

从二零零四年在武汉举办的第一届“记忆的泊位”开始,我与武汉所有关注水墨的同好们见证了八年来这六位青年艺术家艺术生涯的成长与改变。我很高兴,第三届“记忆的泊位”能够在武汉美术馆召开。不仅仅因为,我与他们已是旧识,同样对于水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更因为,我希望看到在武汉美术馆这幢充满“武汉记忆”的老建筑里,也能回荡着来自杭州西湖畔的水墨清风。因为这将是今秋最令人动容的美事。

樊枫
武汉美术馆馆长

记忆的泊位·Ⅲ

章耀、罗剑华、谢海、金心明、王犁、李戈晔,这六位杭州水墨画家的名字已经被武汉的画界朋友们所熟知了。在武汉四年一度的群体展览,今年已进入到第三回,而前两度的展览与研讨,的确也成为了他们六人艺术历程中的一份记忆。

回望四年前的展览,今年的变化在哪里?或许,对于水墨画家,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杭州这样一个悠然淡定的城市的水墨画家来讲,绘画面貌上的变化不会是根本性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年的一瞬,他们却纷纷跨入了“不惑之年”。

何以“不惑”,按今天的话来讲,至少是可以摆脱或放下“纠结”了。这是经验与判断力的分水岭,自觉之后,应该可以知是非、知深浅、知轻重。更重要的,是知方向,并能持之以久了。

中国的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历经传承改进,形成为自身的语法与句式。它会与时俱进,但不会数典忘祖。对于鉴赏者,需要知识和经验才能索解,对于创作者,需要技术和悟性方能演练。

十二世纪中期,生活在杭州的米友仁这样看待自己的水墨画:

“世人每知余善画,竞欲得之,鲜有晓余所以为画者。非具顶门上慧眼者,不足以识,不可以古今画家者流目之。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廖廓同其流荡。”

这一段话,道出了水墨艺术的人文价值,千载而下,仍可以被我们在记忆中追溯。

由此释然:艺术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关系到人的生存的每时与每刻。在当代艺术史的章节包罗万象之时,朴素仍是一个基本的要义,它指向着绘画美学的本质,于“不惑”之后,更能领悟“墨海中立定精神”和“笔锋下决出生活”(石涛)。

在六位杭州画家的记忆中,第一次(2004年)在武汉的展览和交流,让他们突然看到了身居杭州时所难以辩析的目标。而先后两次在异地的反思,还真有几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或谓“游学”,或谓切磋,他们更加理解了艺术的“追求”和“意义”。

翰墨结缘,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文化概念,但在今天,却仍然具有如此鲜活的内涵。

沈伟
壬辰(2012)仲夏于武昌螃蟹岬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