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 戏古幻今——袁旃创作25年历程展
戏古幻今——袁旃创作25年历程展
展览城市:台湾-高雄
展览时间:2012-03-24 ~ 2012-06-24
展览地点:高雄市立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袁旃
展览介绍:

文创的典范:兼融了中国味、东洋味、现代味、乡土味、设计味

「戏古幻今-袁旃创作25年历程展」是艺术家袁旃第一次回顾性质的个展,但从作品的展现年代意义上看,「戏古幻今」是把阅读重点放在袁旃的个人画学演变上。袁旃透过「青绿山水」、「新艺术」和「文物修护」三种养成过程,在作品中反映出了她的文化学养体系。她从中国艺术中获得研究、突破、转异的程序;从西方19世纪末的新艺术中获得现代性、装饰性、设计化的发展;从文物修护中获得手艺、色泽、才料的考究。如果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的英国文创产业,袁旃在赋色研究上、样态变造上,已完成了一种精致化,且能游走菁英和庶民间的美学品味。袁旃的作品不是工艺品,但她却将古代工艺作品的元素,搬进纯美术领域;其近作更是制造出一种中国味、东洋味、现代味、乡土味、设计味兼融的形色。这正是台湾文创政策可以借用的一个典例。

慨赠高美馆四件意义特具的作品

更可贵的是,袁旃将4件具有特别意义的画作捐赠给高美馆,包括:〈仿周文矩宴图〉、〈野柳晚烟〉、〈刘海戏金蟾〉屏风以及黄君璧墨宝〈雪景山水图〉。前二者为创作于1962年的毕业制作,份别获得指导教授溥心畬及黄君璧的题字,其中〈仿周文矩宴图〉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话说溥心畬原为袁父旧识,但却不识袁旃,批改学生习作时,见袁旃此件画作,大喜之下欲表嘉许之意,遂于画中题字赞许;据闻溥老题字有一个习惯,字越大表示其画越好,袁旃得到大师如此鼓励,自是欣喜不已。除了毕业作品外,袁旃还将国画大师黄君璧的墨宝同时捐赠给高美馆,袁旃就学期间因长期追随恩师黄君璧,赴欧陆深造临行前,黄老不舍,题字馈赠〈雪景山水图〉以壮行色。

台湾当代艺坛从自身文化份别孕育出几朵奇葩,包括:七O年代的洪通,八O年代的余承尧,九O年代的袁旃,她们同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传奇人物,同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都是在台湾当代前卫艺术主流以外发展,而自成一格,又卓然形成典范;不同的是,前二者皆属自学、无师自通一派,袁旃则是接受厚实的学院绘画训练以及中西方美术史与美学理论的扎实派科班出身。若论数继陈进之后台湾女性艺术家代表人物,首推袁旃。

袁旃(1941~)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与中国书画为伍。1958-62年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接受溥心畬、黄君璧等国画大师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国画基础。毕业后赴欧洲留学,取得比利时鲁汶大学考古美术史硕士学位,之后再进入比利时皇家文物维护学院(简称IRPA)习得文物维护专业,并获得学校推荐至大英博物馆东方部门实习一年,得以亲炙丰富的中华文物收藏,其中朱砂和烟墨敷彩之〈女史箴图〉真迹,撞击力道最深,让袁旃重新发现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有别于文人山水的特殊面向。

大器·晚成:45岁拾画笔,70年来一顽童

1968年回国,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服务,并筹组科技室,开台湾文物维护之滥觞,至2001年退休。故宫服务时期,袁旃将之界定为「奉献与再学习」时期,不仅贡献所学专长,更博览中国古今艺术精粹。师大时期国画名师群的影响,加上欧游期间眼界的开拓,及至故宫经验,让眼高于手的袁旃,更不敢下笔。所幸,袁旃从二十岁离开大学,到四十多岁才开始画画,期间坚持不间断地练写书法,袁旃认为,中国画跟西洋画最大的不同在于线条,为了「抓住这个线」,袁旃勤练书法,「我拿起笔就可以画,如果我当时没有一直写字训练的话,我是画不出来的。」袁旃在45岁之际矢志重拾画笔时已逾二十载未曾创作,然而其长年累积的艺术能量让袁旃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水墨、独特的中国艺术语彙。

「求异、求新、求变」的目标在袁旃的创作概念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袁旃自创作以来便以心中对于西方艺术史的理解与对于中国传统独树一帜的观照方式为基础,积极尝试各种中国绘画的革新方案。正如她所说:「我开始的晚,便将所能想到的议题一个一个抛出来,希望能抛砖引玉。」袁旃藉由转借、挪移古画元素,并搭配其天性特有的天真烂漫及赤子之心,突破既有的视觉成规,不断创新求变,题才更是天马行空,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线,游刃于传统与未来。从初期的「异」系列山水、「岁朝图」的创新重彩工笔、以宋朝丝绸重迭透晰层次为蓝本的「结缘」系列、突破中国绘画静态本质的「动态」概念,到以「石」、「铜器」、「家」为概念的近期新作,袁旃除了形式的创新之外更提出了中国绘画在题才与色彩上更多的可能性。

突出于八百年来中国绘画史的佼佼者之一

袁旃曾说过:「重彩是这个时代的颜色,看看满街上亮丽的霓虹灯与色彩对比的招牌,这些明艷的色彩,也应该出现在作品中。」随手擷取的古代传统元素、华丽的重彩,这些因素反映在袁旃的画作中,造就了袁旃作品的当代性格。在色彩上,袁旃喜用如石青、石绿、石黄、朱红等重彩设色,「除了传统金碧青绿山水外,很少见到如此色彩明艳的山水画,又好像西方野兽派的原色调潜入了她的调色盘。」无怪乎艺评家陆蓉之评袁旃,说她在色彩和構成两方面的突破,是继张大千早期重彩和晚期泼彩之后,成为二十世纪能够突出于八百年来中国绘画史的佼佼者之一。

袁旃的创作可概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自八o年代末期重拾画笔以来以水墨纸本为主的创作;第二阶段起自2000年,转向重彩绢本的创作;第三阶段起自2006年,重心完全放在重彩工笔绢本,风格也亦发自由自在。此展即是依循这三个创作份期以「异山水」、「动空间」、「闲居趣」三个份区主题来串联和呈现。袁旃从八o年代末期重拾画笔以来,皆以阶段性发表形式来展出创作成果,在袁旃适届从心所欲之龄,高美馆特别策划此展览,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横跨袁旃创作25年来各个时期的创作样貌,展出作品数量多达百件,系首度完整而全观式地呈现其创作历程,对艺术家及观者而言都是一场跨时代的超重量展出。

其她参考资料:份区说明

异山水

袁旃从八O年代末重新提笔作画开始,包括1993年第一次个展作品及其后的创作,概以水墨纸本为主要才质,在形式上则为传统与创新并进。一方面在尊古的脉络中,宣示艺术家在传统国画根基的深厚功力;另一方面力求变古、异于古的创新精神,其中一系列「异」字为题的山水画,尤其表现出袁旃求变的强烈意图。袁旃自剖得非常传神:「我就是把古人的型态整个翻新,用现代的颜色、構图,可是你一看就是中国画,流的都是古人的血。」此阶段作品虽沿用国画题才以山水树石为主,構图亦看似传统,但造型已呈风格化甚或几何化的蜕变,在色彩上也极尽传统设色所能达到的最丰富变化,可见艺术家力求开创以自我为主体的独特面貌。

动空间

1997年以后,袁旃的创作出现两大改变,首先是才质运用的改变-由水墨纸本逐渐转向重彩绢本,由于绢可多层次敷彩的特性,使袁旃特别锺情于绢的使用;其次是题才和構图的改变,山水已不是袁旃主要的形象表现类型,随着色彩的推陈出新,袁旃画里的图像也越来越丰富,花卉、草虫、人物,甚至更多是艺术家心象与想像的物之構成,各种争奇斗妍的形式表现,有着笔笔皆出新意的惊奇。在構图上,尝试藉由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运动感,如〈会走路的山〉;或是透过物象的散置与重复,来营造画面的丰富感及律动感;又或者以造型化的花瓣与织品绉褶铺陈为繁复又富藏无穷空间变化的视觉流动感,使画面充盈着饱满与丰富度。

闲居趣

自2006年个展后,袁旃足足有5年未曾发表作品;潜居新竹香山的袁旃,悠游自在的生活以及心无旁鶩的创作,完全反刍在近作的表现上,在媒才部份,重心完全放在重彩工笔绢本,风格也愈发自由自在。此时期发展出「家」、「石」、「铜器」等三个系列作品,家系列是以袁旃的生活周遭为创作蓝本,包括袁旃本人、家庭成员、工作室、餐桌、住家庭园等等,无不可入画,具有自传的性质,也藉此表达文化传承居所的重要意义。石系列则取自苏州太湖石的经典造型,透过袁旃的奇幻异想,不仅将岩石造型拟人化,同时赋予动态的鲜活之姿。铜器系列灵感来源主要得自商周青铜器,这也是袁旃发展中的最新系列作品,袁旃早年在故宫长达20余年所积累的文化涵养,在铜器系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