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上海新水墨——打造区域文化建设品牌样本
上海新水墨——打造区域文化建设品牌样本
作者:张永林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2-04-20

多伦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著名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到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沉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奠定了多伦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活化石的地位。虹口文化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重现多伦路当年的历史辉煌?能不能让“当下”也能留给后人一些历史印迹:

1995年5月,我们在鲁迅公园周边创建了朱屺瞻艺术馆,一家以近代书画大师朱屺瞻先生的名字命名,收藏、研究朱屺瞻的作品,并且关注当代严肃的水墨艺术创作,集收藏、研究、推介当代经典的水墨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公共美术馆。接着,2003年12月,中国第一家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在多伦路上诞生了,成立以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关注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先锋性,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将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图景之一的“当代水墨”涵盖于自身的视野当中。到了2005年5月,两家美术馆因共同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朱屺瞻艺术馆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自筹经费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建设品牌,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展览《天地人和——2005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抓住了“水墨”艺术经典和当下的双重特征,邀请执着于传统创新的刘国松、陈家泠和仇德树三位艺术家揭开了首展的序幕,发出了“上海新水墨”看似微弱的学术新声。伴随着“水墨再生”、“ 水墨在途”、“水墨当下”和“水墨时代”连续五届大展的成功举办,“上海新水墨”强力突破了一般当代“海派水墨”的区域性特征:既有现代水墨领域极具号召力的台湾水墨画家刘国松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展艺术家名单当中也陆续出现了在海外、东南亚和全球华人文化圈当中有很高成就的艺术家如:赵无极、朱德群等人;海外华人、特别是国外(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艺术家的参与,使得展览的学术影响力在海内外广泛扩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当代和经典水墨艺术的交流平台。

今年朱屺瞻艺术馆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联合举办的《水墨纵横——2012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分为三阶段,“2012上海新水墨大展序幕展之一”《白线的张力》展览,聚焦当代新水墨革命的领先力量,展示新水墨革新的实验成果,本展览是对“白线革命”在纸本与制作工艺上和笔墨表达以白计黑的一次检阅。今后在朱屺瞻艺术馆两年一度的“刘国松水墨新人奖”展览和颁奖仪式,还会围绕“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项目不断吸纳水墨的新生艺术家、思潮和现象,培养、资助有活力和新意的水墨新生代,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凝聚力量。而“2012上海新水墨大展序幕展之二”《中国水墨现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群展》反映真实的当代水墨生态,这些艺术家不仅很好的承袭了传统的水墨精神,而且也以相对成熟的创作理念,解决了关于“当代性”的问题,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当代水墨新的学术水准。“2012上海新水墨大展学术主题展”《回到地域:水墨与美术史》以个案的形式展开美术史内部的对话,梳理中国水墨发展至今的历史线索,同时举办的中、西方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论坛,将探讨“水墨”成为中国重要国家文化形象之一时,“水墨”问题所面临的更为特殊和复杂的局面。

8年后的“当下”,我很欣慰“上海新水墨”已经成为上海市打造区域文化建设的品牌样本,《水墨纵横——2012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连续第三次被列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文化艺术活动项目,成为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制度探索和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品牌打造历程,再现了百年前“多伦文化”所留给世人的珍贵记忆,我很期待上海市民能记住虹口地区有这样两家默默耕耘的公共美术馆,我也充分相信 “上海新水墨”品牌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屺瞻艺术馆第一副馆长、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 张永林
2012.4.8

关键字:上海新水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